我今天在微信群里,参与了一场与同行简友的论争。
我这个人,了解我的都知道,与世无争,但遇到真心看不过去的,还是会辩几句。
比如,今天有人说,阅读,读大师读经典就够了,而那些微信公众号之类的网文最好不要去碰。
气得我,工作都不想做了,当场做了如下反驳。
群里的聊天记录首先我想说的是,大师经典要不要读?
自然是要读,而且要多读,读透,因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大师经典就是经过岁月洗刷留下来的精华中的精华,其中包含着无限的文学甚至是艺术创作的母题。
就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衍生出了无数的小说以及电影电视作品。《三国演义》无疑是为这些小说以及电影电视作品提供了母题。
那只读经典可不可以?
也是不可以的。
前面说了,所谓经典,就是经过了时间检验和洗刷的。换句话说,大多数的所谓经典,都是过去时,每个时代的经典都是先于这个时代产生的。
因此,创作经典的人,永远不可能知道下一个时代所发生的事,自然也无法总结下一个时代的特点与问题。
在大框架的真善美丑恶这些问题的看法上,经典文学已经总结得够多了,也足以映射无数个时代。但是对每个时代的具体问题以及独特性,经典文学却无法解释。
也就是说,对我们当下的某些问题上,不管还是孔子或是鲁迅,都是无法理解的,他们哪会想到在将来会有一种叫做互联网的东西正在将这个世界解构得面目全非。
而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时代里的大V们,例如咪蒙,罗振宇等人,远比孔子,鲁迅要更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所以他们的观点,他们的文章也是要看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的序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索新的答案。’
所以,同样的,每个时代也需要每个时代特殊的文学形式、内容和载体。
有人可能会说,孔子,鲁迅,可能一百年之后还有人看,但是咪蒙,罗振宇,可能几年之后就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了。
我想说,几年后,咪蒙、罗振宇之后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才是这个时代的常态,因为会不断涌现出比他们更了解这个时代的人来取代他们。
以前,鲁迅只有一个。
而现在,鲁迅可以有千千万万个。
最后,我还想说明两点。一,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棒子打死一片,是特别不成熟的说法,所以读书只要读经典这种论断,只有不懂读书,不懂经典的人才会去说。
第二,不管是读书,还是看电影,我觉得每个人对艺术的汲取都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喜欢的层次,不是《红楼梦》就适合所有人都去读,如果有些书读了无法给人触动,无法让人更了解这个世界,更了解文学,那就是在为了读书而读书,那还不如不读,读了没什么用你读它干嘛,想浪费时间,多的是更令人愉悦的方式!
网友评论
我一直都关心的是自媒体不好的一面,我明白它的好处,不过真的很像劝身边的人少碰他们。我们现在对谣言和反动言论的辨识度也还有限。
扯远了哈哈哈哈,不过打了这么多字舍不得删了。
输出价值观的我真的不想看了哈哈哈哈,道不同不相为谋,价值观一样又没什么可看的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