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问:有哪些好习惯,坚持下去会让我们脱颖而出?
其中,最高赞的回答是:读书、运动、默默深耕自己。
余生最好的活法莫过于:迷茫时读书,焦虑时运动,独处时蓄力。
1.迷茫时读书
不知道你们有没这种感觉,生活中的好友在一起谈话都是老生常谈,如果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你,朋友不一定能给你答案。
读书,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和金钱去认识世界上伟大的人,见证伟大的思想和体验精彩的经历。
生活中你遇到的问题,历史上的人也曾遇到过,读书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这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朋友给不了的。
知乎上有位网友讲过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她跟伴侣吵架,气得连续好几个晚上没睡好。
直到她读到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书,书中有段关于夫妻关系的解读,让她豁然开朗。
看完气消了,心情好了,整个人也舒爽了。
蒋方舟曾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亲朋好友来决定,因为他没有别的知识获取渠道。”
坚持读书,不一定能使我们成为影响世界的伟人,但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的意义,或许正如杨澜所说:
“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
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
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读书,会让你花很少的金钱去获得别人的经验;
也会让你在逆境时发现,原来有很多人远比你过得更艰难。
那些看似和你的生活、工作不相关的书,往往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2.焦虑时运动
因为最近疫情的形势很严峻,上海的新增感染者依旧上万,多地的疫情呈现爆发的态势,许多人受疫情影响,他们除了迷茫和焦虑就不知道干什么,一下子失去生活重心。
但是我想说的是: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要么去看书,充实自己的头脑,要么去运动,锻炼自己的体魄。
越在特殊时期,越好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清醒的头脑。
在这次疫情中挺身而出的钟南山院士,84岁的老人,每次面对镜头,总是精神矍铄、逻辑思维清晰,说话铿锵有力。
“运动对我帮助很大,所谓年纪大了,记忆力差什么的,我没什么感觉。”
钟南山院士曾在采访中这么说。
他也是每周锻炼3次,几十年如一日,才能让大脑高速运转。
3.独处时蓄力
疫情之下,一不小心遇上隔离封控,少则2个周,多则几个月。
这种时候,最很考验一个人的独处能力。
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时候,一定是静下心来独处的时候。
当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呢?
有的人一闲下来就没事干,不是追剧,就是打游戏,天天坐到头昏脑涨才睡觉,惶惶不可终日。
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利用独处提升自己,沉下心来审视自己、正视生活,理性思考现实和未来。
窦文涛曾在《圆桌派》里谈到,一个人独居时,就把自己关进书房。
最多时可以两个星期不下楼,但从来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早晨吃过饭后,就开始看书,等到夜幕降临,合上书的那一刻,内心只觉得充实平和。
叔本华说:“ 有智慧的人比普通人有了更多的需求,他们需要阅读、观察、学习、思考,以及亲身实践,总之,他们需要自己的时间不受侵扰。”
一个人的出众,是从孤独开始的。
写在最后
周国平有句话,我十分认同:“一个人对生活排遣的方式,最能看清他的性情。”
当自己有所懈怠的时候,不妨想想余华在《活着》中说过的这句话:
“别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