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积累过程。人的各种能力、眼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他能一扇一扇地推开他面前的门,看到更大的世界。
“人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哲学家、思想家死磕这个问题已经2000多年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说,人的行为是为了享乐。20世纪初,弗洛伊德学说认为,人被驱动,是因为潜意识里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也就是说,人的动机来自自己也不懂的本能和潜意识。
到20世纪60年代,亚伯拉罕·马斯洛画出了著名的需求金字塔,说人的动机是要满足自身需求,完成对自己的期待。到80年代,爱德华·L.德西、理查德·瑞安提出了自我决定论,他们认为动机主要和人的认知有关,这也是目前心理学最被主流认同的理论。
自我决定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独特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内在动机里天然蕴藏着三种需求,即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拿上班来说,什么工作是你愿意主动去做的呢?
自主感会想:“我能不能自己掌控工作节奏和内容?”
胜任感会想:“这件事我能学得会、搞得定、做得好吗?”
归属感则会在意:“我喜欢和这群人工作吗?”“我觉得服务这群人有意义吗?”
这三种感受越强,这件事对你就越有意义,你的心就会主动给你摇旗呐喊,这叫作内部动机。
不过这个世界上完美符合你心意的工作不好找,大部分工作给你的感受是:“我就是为了挣点钱。”为什么挣钱呢?因为不挣钱就没饭吃、没钱花、不自由……
这种为了外部原因而实施的行为,如收入刺激、父母夸奖、社会荣耀等,驱动的就是外部动机。
“人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
我们做大部分事情,都是内外动机的结合。一件事内部动机越多,这个人的表现和创造力就会越好,也越持久、越容易成功。
于是,你越是把过程本身当成奖励,表现就越好;反过来,越是求结果,越是给自己设定“一定要成功”的框框,越会“死”得惨。那些“我要一年读100本书发圈”“我要每天6点起床运动”的誓言,往往最后坚持不下来,坚持下来也收获不多——因为你的动机更多的是在炫耀,而不是享受。
所以,把一切外在的因素都剥掉,不要觉得有多大的意义去做事,而是你觉得这事“有意思”,那将会让你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其乐无穷,长长久久地持续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