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朝花夕拾》三四

作者: 徐姑姑 | 来源:发表于2020-10-04 14:40 被阅读0次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关于孝道的图画本子。内容由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所传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编撰而成。少时的鲁迅对能获得此图画本子那是高兴极了。本子里边的故事即便是不识字,没有文化的长妈妈也能看着图画滔滔地讲出一段事迹。但是作者“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了?这又是为何呢?原来啊,多半是鲁迅过于喜爱,重视长辈赠的《二十四孝图》,在他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后,发现“孝”有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的可以勉力效仿,有可操作性的,也是能稳做孝子一名声;但也有令人生疑,乃至博上性命也未必能做到的,没准到头来还整了个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如此的不孝呢!如,“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再者还有一些荒谬不已,虚假和残忍的不解孝道,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图画本子里的孝道和现实中想的孝道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不然是“听话”,“从命”,“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这么简单,孝子的计划怕是难以实施了,固然就是扫兴。作者回忆起儿时所读的《二十四孝图》,现在倒也是明白的知道这是旧时宣扬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了。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中国对于孝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孝”是正义的,是道义的,是规矩的,更是理所应当,不应讲事由,费口舌的。但是,“孝”也是有封建愚孝的,过度包装修饰、甚至神话孝道行为,这是不合时宜的。当传统的、旧时的孝道与现实相冲突时,更多的舆论、指责批判都会是毫不留情地指向现实中所谓的“不孝子”。如何在封建“孝道”中取法,这难道不是更应该关注的吗?

    捯饬完《二十四孝图》的孝道,这与鲁迅在文章中反复诅咒“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又有什么关系呢?先来看看鲁迅对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憎恶情怒,那简直是一个拍案叫绝。“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样的语言非常鲁迅,直白粗暴,犀利无比,直打七寸!“叠词”,“反复”的手法一用,这憎恨、愤怒的感情又增加了不少分量,怒不可遏!

    当时的鲁迅处在“文学革命”,“五四”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下。那正是新旧时代剧烈碰撞的节点。就语言上,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它成为新文化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二十四孝图》和“语言”就有了对比性。

    孝的观念

    语言

    传统的、旧的

    古文

    欺骗性的、不良影响的

    (固守宣扬)

    白话文

    (反对谋害)

    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总是会碰撞出新兴的产物。但有一批人总是喜欢以“正人君子”的一面,标榜时更喜欢像封建“孝道”一样,哪怕不顾人命,教坏后人,也要不断修饰包装,以掩盖那些不合时宜的,具有欺骗性的玩意!最后反而落得个虚伪,残酷,倒行逆施的结果。白话文的践行也是如此。就像鲁迅在文章收尾处所言:“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五猖会

    《五猖会》一文写的简直是太好玩了。逢年过节一般累的都是家中长辈,孩子们心里可都醒目着呢,有吃有玩,心情别提是有多美滋滋的。既然如此,七岁的小鲁迅亦是过年过节神往无比。尤其是到东关看五猖会。

    来感受一下文字传递的力量,小鲁迅的内心对赛会期待是怎么表达的淋漓尽致的:

    “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豪奢极了……”

    “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

    “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看完我都有点小期待呢!这些语言背后,通过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把七岁小孩对赛会的期待感表现的更加浓烈。

    怎料,生活啊总是喜欢对好心情下手,横插一笔。早早准备到东关看五猖会,就在出发的前一刻,父亲却冷冷地说:“去拿你的书来。”当头一棒!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某个瞬间。父亲命令式的语言令小鲁迅忐忑不安,一大早准备去看赛会的兴奋愉悦的心情瞬间被父亲严肃的话语压制了。那就拿出《鉴略》开始背背背吧。

    前面期待五猖会的情绪渲染的有多浓烈,此时的处境就有多急迫,心情就有多压抑、无奈、郁闷!这样反差心情的强烈对比,我都要心疼小鲁迅了,看个五猖会也太难叭了。鲁迅“对比”的手法用的实在是妙啊,不动声色的就把你带去进他的情绪里。太阳升的更高了,所有人都在等候着我背完书,尴尬、急迫、苦楚。书终于梦似的背完了,终于可以看五猖会去了,但是“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你看看,鲁迅的段位,不但通过前后情绪的“对比”让我们同情心疼他,最后还得再来一笔,强化父亲教育孩子的死板、严厉,反衬出封建父权对儿童天性的压迫。正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那年东关的五猖会看的是没什么大意思,同样那年强记背诵的《鉴略》也“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但是背书这件事“却还分明如昨日事。”可见,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鲁迅在文章收尾处疑问的一笔:“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得到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索性,如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得以普及,守护孩子的健康心灵也成了众多教育理念的前提。时代带给孩子的是幸运的,有丰富多彩的阅读书籍,个性化的活动,整个社会都在守护他们的成长;时代带给家长的也是幸运的,即使第一次做爸爸妈妈,也在努力学着做好爸爸妈妈,影响着几代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说《朝花夕拾》三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sn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