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蕅益大师和莲池大师告诉你不思维无常的过患

蕅益大师和莲池大师告诉你不思维无常的过患

作者: 潇清妩玉 | 来源:发表于2023-09-25 09:00 被阅读0次

生死常道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嗣”是接续,继承,“嗣立”也就是父子继承。

吴译:“至于死生之道,转相续立。”这里我们可以根据科判“明父子相哭”来解释。世间的“生死常道”,可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父子继承,“转相嗣立”。

“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

《连义述文赞》解释:

“‘颠倒’者,即相错之义。‘上’者,上升;‘下’者,下坠故五道相错,或升善趣,或坠恶趣,故云‘上下’。‘无常根本’者,即无一常本之业。‘当’者,受也。”

“颠倒上下”,“颠倒”就是相错的意思,“上下”,“上”是上升,“下”是下坠。“五道相错,或升善趣,或坠恶趣”,所以说“颠倒上下”。

“无常根本”,也就是“无一常本之业”。

世间都是这样的,“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

下面我们看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面就讲了一个“无常信”的故事。

“谚有警世语:谓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与通信。王言:‘吾信数矣!汝目渐昏,一信也。汝耳渐聋,二信也。汝齿渐损,三信也。汝百体日益衰,信不知其几也。’然此特为老人言耳。

今更续之:一少年亦咎王云:‘吾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胡不以信及我?’

王言:‘亦有信及君,君自不察耳。东邻有四五十而亡者乎?西邻有三二十而亡者乎?更有不及十岁,与孩提乳哺而亡者乎?非信乎!’良马见鞭影而行;必俟锥入于肤者,驽胎也。何嗟及矣!”

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谚语:

有一个老人死后见到阎罗王,责怪阎罗王不早给他通信。

阎罗王就说:“我给你写了好几封信了!

“你的眼睛渐渐昏暗,视力不行了,这是第一封信;

“你的耳朵渐渐聋了,这是第二封信;

“你的牙齿也渐渐掉了,这是第三封信。

“你的身体也渐渐衰弱了,这就不知道有几封信了。”

这个谚语是专门为老人说的。而莲池大师再接着进行补充:

后来有一个少年死了,他就怪阎罗王:“我是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阎罗王您为什么不写信给我?”

阎罗王就说:‘我也有信给你,是你自己没有察觉。你东边的邻居,有四五十岁就去世的;西边有邻居,有三二十岁就去世的,甚至还有不到十岁就去世的,以及还在吃奶的时候就死亡的。这难道不是信吗?”

这是莲池大师讲的无常的道理。

再看蕅益大师《灵峰宗论》:

“果能念念观察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下从地狱,上至非非想,总非究竟安宁地。倘不誓求出要,三界流转,有甚了期。

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茫茫苦海,言之痛心,岂容为生死心不切。

既生死心切,视世间一切事,那件出得生死?那件稍有真实?便痛发省悟,向千缠万绕中努力一踊……将无始恩爱眼前活计,尽情割断。”

“一踊”:一跃。这是蕅益大师给我们的开示。

《无量寿经》

在这里《无量寿经》中,佛也是这样给我们讲的,让我们要观察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不净。

你如果不这样观察的话,到时候就会像在淤泥里面一样,渐渐地就陷入坑中拔不出来了,渐渐地你就又忘了要了生死、出轮回了。

——摘自念西法师《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蕅益大师和莲池大师告诉你不思维无常的过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tp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