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天气阴冷
一、
今早本来要去上早教课。
我洗漱完毕,来到卧室。往常这个点宝贝儿早该醒了,今天化身小懒猪,特别能睡。
当我轻轻地喊着:宝宝,该起床了!孩子翻个身,哼唧哼唧地趴起来抬头看了我一眼,看到最熟悉的人,微微笑了一下,嘴里含含糊糊地呢哝着:妈妈。看起来心情还不错。
我爬上床,一手拿着衣服,另一只手去解孩子睡袋的扣子。突然,孩子瞪着脚丫喊道:“我不要脱、不要脱。”
我耐心解释道:“咱们要换衣服啦!今天还要去上课呢。”
也许是起床气上来了,孩子突然开始发飙:“我不要换衣服、不要去上课!”“我不要喝奶奶、不要看佩奇……”
任凭你拿什么话哄她,她全都开始反向拒绝。“我不要妈妈抱、不要奶嘴嘴……”
“不要、不要......”
眼角流着泪,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既不让靠近,也听不进任何安慰的话语,只是一味的在床上哭闹、打滚,剧烈之时还会咳嗽干呕几下。让人看着既揪心又无从下手。
二、
孩子这段时间异常强烈的逆反抗拒行为,并不完全符合传说中的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熟悉育儿知识的人都清楚:当孩子步入1.5周岁—4周岁期间,由于自我意识萌生,发现自己与母亲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心理上会产生叛逆,表现为想要拥有一定的选择权,或是按照大人的说法反向操作,等等言行,以此获得更多关注。
但我孩子这几天的情绪异常,是非目的性的。没有任何目的指向,也没有预兆,突然之间就会心情降落谷底,开始拒绝正常沟通,常常哭闹到累了困了才停住。
曾经,我骄傲地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孩子的任何需求,并能够引导孩子的情绪和注意力。每当孩子爸对哭闹的小恶魔束手无策之时,我的几个拥抱和话语,或是陪玩就能很快奏效。宝爸总是夸我有办法,只有我能制住这个小家伙。
但这周以来,面对孩子哭闹时的情况,我发现用任何以前的办法,比如转移话题,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统统不奏效。她曾经喜欢的食物:看小猪佩奇、儿童乐园,还有吃面面、喝酸奶......都黯然失色。她似乎只想哭,只想宣泄。就像大人失恋了一般。
三、
这几天,通过和表妹、早教老师,还有其他宝妈沟通交流,我逐渐理解孩子的这个异常表现。
第一、宝宝年龄虽小,却清楚的知道最依赖的物品—奶嘴,上面破了个小口,而且,始作俑者是妈妈,所以,她最初两天会对妈妈发脾气,第一次说出“我不要妈妈抱”之类的话。但是,她在情绪缓和后仍然很想向妈妈“道歉”,也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所以会穿插着又说“我是妈妈的宝贝,妈妈喜欢宝贝”,“我不要嘴嘴了”之类的话。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是我们大人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情感世界。她,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了。
第二、她心爱的物品被弄坏了,不再是原本能满足她需求的样子了。所以,她对这个破口的奶嘴又爱又恨。爱的是奶嘴陪伴了她一年半,这种依赖很难克服;恨的是它不完美了,破洞了,含着的感觉变了。所以,每天都会重复着要含嘴嘴,但又气的丢掉;再含、再丢。
设想一下,倘若是个大人,也会因为这种事情心情郁闷。更何况是一个语言表达不出来的孩子,就只能靠一味发泄情绪去宣泄了。
想到以上两点,做母亲的也就更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了。再面对孩子的“耍无赖”行径时,更加有耐心,先调整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脾气,而不是被孩子的坏情绪带偏,以暴制暴。
四、
今早,在床上哄孩子十分钟未果的时候,面对孩子的“排斥”,和再次错过早教课的情况下,我并未现出怒意,而是好好地尊重她此刻的脾气。
我问她“你现在不想让妈妈给换衣服是吗?也不想让妈妈在这里是吗?”
孩子眼角含泪的小声“嗯”了一声。
我说:“那好吧!那妈妈听你的,先出去。”
于是,我退出了卧室,留孩子自己在床上,嘴里继续发出哼哼唧唧的哽咽。
大概又过了五分钟,孩子小声喊到:“妈妈,我要妈妈抱抱。”
我循声走到卧室,抱起宝宝。轻声询问她:“宝宝想喝奶奶吗?”
“嗯!”孩子这回重重地点了点头,给了个肯定的答复。
后记:
养儿方知难。育儿的道路不比职场轻松多少。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给孩子更多的温暖与爱。
这段时间,早教机构的老师们对我的育儿方法给予了肯定也有更多的建议,比如:
1.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无法沟通时,先让她发泄情绪,是一个很好的应对策略。有时也建议家长不要距离孩子太远,不要做其他事情,否则孩子会以为你忽略了她,反而更加哭闹。家长可以在孩子近处陪伴着孩子,看着孩子,暂时停止说教。意在告诉她,妈妈会陪伴你,但你想要做的事情不对,仍然不可以。原则问题,决不让步。
2.在孩子情绪缓和后,要找机会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和原则。语气要缓和,语速要缓慢,逻辑要简单。以此来尽量保证孩子能听懂。
3.当家长之间,或家长与老师之间谈论孩子的言行时,请注意避开孩子。不要忽略孩子的自尊心与情感意识。
两年多的全职妈妈生涯,育儿也育己。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