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011天。一天一点点,读书分享54天(2023.3.8,星期一)
孩子们进入青春期,绝大多数家庭里亲子关系会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是客观的,很多家长也会意识到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大家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咱清知道他不听话,是进入叛逆期了。”
但是,有没有想过:孩子进入青春期,他“叛”的是谁?“逆”的又是谁呢?叛逆的客体都是父母。为什么?
因为家长作为成年人,社会互动中,外在的言谈举止,内在的爱恨情仇,已经习惯成自然,处事风格基本定型了。但孩子呢?对他们来说,进入青春期,外在言谈举止类似成人了,内在爱恨情仇也慢慢成熟,典型心理特点就是追求独立自主意识,促进自己自我的发展。
小时候,家长在孩子眼里是无所不能的神人,孩子如温顺小兔子,跟家长是共生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要完成分离个体化,发展出自己的自我功能,犹如温顺的小兔子一下子变成小老虎一样,抢地盘,争权利。自作主张哪怕是错误的主张。
家长往往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处处“操心”,处处“小心”,不想让孩子犯错,但是,恰恰相反,“为他好”他们“受不了”,看似“啥都有”其实“没自由”。
孩子与家长的互动也属于人际互动,而人际互动本质就是关系,关系的本质是对立统一,一边斗争一边妥协,类似走平衡木游戏。
青春期孩子有了独立意识,而且要要通过对抗父母来进行表达,这是心理发展规律。孩子长大的同时,家长开始步入更年期,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工作烦恼,所处社会阶层位置大致确定,有机会还要继续努力,对于孩子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不小心,把改变现状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走好人生路,完成未竟事业。看似对孩子有期望,实则是对孩子自我的削弱和限制。
所以,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一定有冲突,会遭遇关系剧烈变化,但话说回来,有问题才正常,有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面对问题和应对问题。
陷在评判谁对谁错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最好接受关系重构这个基本现实,想办法解决或者缓和家长心理不变和孩子心理巨变这个矛盾。
转变观念,教育目的不是使孩子更优秀而是使孩子避免最差。
所以,回到原点,从关系重构入手,从权利分配开始,接受新变化接受新挑战。
有人问:关系是二者的,谁先改变?先拿出诚意的那一方。谁会先拿出诚意?无疑是家长,因为孩子的未来是家长的软肋,而家长又是相对多地掌握资源那一方!所以,家长是首先改变者,重建认知改善关系,解决问题。
关系改变必须从自己做起,“山不过来我过去”,创造合作的机会,合作中尊重孩子诉求,了解孩子想法:“你想要怎么办,你需要我们做点什么,还有什么好办法?”必要时候召开家庭会议,制定家庭规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