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写东西,所以平常看到喜欢的好文美句,就会用笔记记录下来,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百度云我都有账号,看到好的文章,也随手保存在这些笔记里,还给分门别类,可是不管是纸质笔记还是电子笔记我都有这样的烦恼:不管搜集了多少信息都无法运用自如;明明积累了很多信息却也想不出好的点子创意;好想把这些知识活用于自己的工作中但很难。
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在他的畅销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说了,其实没有那么难,只需要一册纸质笔记本,人人都能活用信息。
奥野宣之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日本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日本乃至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力的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是奥野宣之的成名之作,本书是作为拥有十余年媒体从业经验的奥野宣之在使用了上百本笔记后总结整理的精华。主要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纸质笔记本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以及利用笔记本上的信息进行“知识生产”活用信息的诀窍。
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在谋求独特的定位,大家都想生产出划时代的新商品,独树一帜的服务,吸引眼球的文案,崭新的理念和颠覆过往常识的书籍.....上述这些都是我们的努力和追求,该怎么才有可能做到呢?
奥野宣之在新书演讲和签售活动时,就翻过很多粉丝的笔记看过,发现没有两个人的笔记是一样的,每一册笔记本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他主人的个性。所以想要生产出个性十足的商品,独树一帜的创意,就必须先从拥有一本充满个性的笔记本开始。
一元化笔记法一元化笔记法
以大量分类整理信息为基础的体系太复杂,只适合于一部分人,不适合于普通人。《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介绍的“一元化笔记法”,简单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就是将所有信息纳入一册笔记本中。也就是说,平日里用一本普通的纸质笔记本,把所有渗透进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信息,和信息引发的思考,不分类别只按时间顺序储存下来的笔记整理法。
三条规则
为了让使用笔记本的知识生产方法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要遵循三条简单却很重要的规则。
1.一元化:不做分类,随心记录。也就是说把所有你感兴趣的想要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这本笔记本中,不需分类。
2.时序化:6位日期记录法帮助定位。时间记录为年份后两位+月份两位+日期两位。例如:000101=2000年1月1日;180120=2018年1月20。
3.索引化:纸面索引和数字索引相结合。所谓的“索引”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只要抓住线索,就能找到绝大读书被纳入笔记本的信息。纸面索引就像图书一样,在笔记本封面背后或者第一页设置目录,事先在每一页标注页码,便于查询。但是多于5本以上的笔记本用纸面索引就非常不便,这时就用Excel表格来制作数字索引,将手写的目录纳入电脑中。每一行的信息由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组成。比如:074 071219 书评 《国家的圈套》/佐藤优/日经新闻,在寻找这本书的书评信息时,使用“国家”这个关键词,就会出来相应的记录,接下来只需拿出第74本笔记本,参阅12月中旬左右的记录即可。这种方法无论有几百本笔记本都能很快找到所需的信息。
适用人群
这种方法适合商务人士,也适合学生,家庭主妇和老年人,不管是勤恳的还是懒散的人,只要你一年365天随身携带笔记本,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活用知识。职员可以记录关于工作的构想;学生可以整理关于毕业论文题目的笔记;妈妈可以记录育儿中的发现;作家可以记录小说和随笔的灵感。
高效积累信息小诀窍
以方便利用信息为目的的写法和贴法:
1.字母速记法:也就是说用罗马字首字母来略记,罗马字是日语使用的读音注释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汉语拼音来代替。推荐大家将经常写的地名在平时就用这种方式略记。
2.内容符号化:将经常写的内容用符号来简单记录,可以节省书写时间。比如:R-阅读:读过的书的标题,感想,集锦;M-电影:看过的电影的标题,感想,印象深刻的台词;T-电视:看过的电视节目的标题,感想等;会-会议:访谈,会议记录;P-计划:工作上想尝试的计划,一查觉得很有趣的内容,感觉可行的想法;素-素材:想对他人说的话,想写到网上的话,想用在什么地方的句子;A-想法:想做的事,改良改造方案,妄想;E-饮食:吃过的,喝过的东西。
3.巧用分隔线:在过去一天的笔记本末尾处画一条分隔线“————”,如果今天记的是昨天的信息,就在昨天的笔记末尾的分隔线上标上“——x——x——”表示。
4.重用“超黄金地段”:一般笔记的首页和最后一页都不会记录内容,作者把这两个地方叫“超黄金地段”,把让人感到兴趣愉悦的“珍藏品”贴在上面,营造这个“度假胜地”,让翻看笔记成为一种迫不及待的事情,从而让重读更容易发生。
5.活用剪报,腰封,纪念品。贴印刷品及纸片可以给记笔记省下很多时间,纸面也会变得很精彩,只要遇到感兴趣的内容就先贴上去。通过将“纪念品”纳入笔记,就可以留下生动形象的记忆。书的腰封不仅有宣传语也有书的中心句主旨,将它贴在笔记本上,让读过的书的体验得到加强。把这些素材贴上去,几天之内重读,用笔把有趣的地方画上线,这样初次看到,剪贴粘贴,做标记,同一部分内容你就至少读了三遍。
把存储在笔记中的信息用于知识生产
创意的产出,指的并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可以说创意意味着与既有之物再次相遇,包括尝试对既有事物进行出人意料的组合;将既有事物用于意料之外的地方;在意外的情况下活用既有事物。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中,奥野宣之整理创意获得过程,用一元化笔记来进行知识生产的四个步骤如下:
一,收集。
吸收先与应用。知识的生产,也就是信息的输出,是从用笔记收集信息开始的。只要将工作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这些反应生活轨迹的内容,只要触动到你的,都从头到尾全部写入或粘贴到笔记中来,这些都是好点子的源泉。
二,咀嚼。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书可能有困难,但多读几遍笔记轻松多了。无目的地把笔记从前往后翻重读,从与当下关心的事相差甚远的信息读起,会有意外的发现。
但重读时要带着如何将看到的信息运用到现在处理的工作上的视角去看笔记,而且要尽可能拿与之前不同颜色的笔留下痕迹,重新画线标注或写下更多的想法,要以跟之前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同一个事物,就有可能发掘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想法。
重读时,使用“交叉参考笔记法”进一步发掘笔记中信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同类主题的信息撒落在笔记的各个角落时,就在与笔记本切口的等高处贴上相同颜色的便签表示这些位置有同一主题的笔记。在深入阅读时发现不同页码不同题材的笔记存在很强的关联,就在笔记本的上部切口贴上便签来表示。
这样当你从各种角度反复阅读笔记中写满的信息,加以审视和比较,多次回味其内容,就能使得各类信息在头脑中相互关联,持续这样做,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创意。
三,发酵。
不管有多少信息,如果不重新组合碰撞,是不会产生创意的。以下是将笔记发酵组合的三个小方法。
1,重组法。使用名片大小的卡片,在重读笔记时,把与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内容简短地记录下来,在记录时如果有新的想法也一并写在卡片上。制作了很多卡片后,将它们按照不同话题进行排列推敲,就能获得出人意料的创意。这种方法适合整理企划案资料,构思长篇文章,写书。
2,移植法。在较大的纸上写上简短精炼的“批判性提问”主题信息,画上下划线作为标题,一边回顾笔记,一边逐条抽写与它们相关的信息,有新的想法也写下来。这样可以获得新的视角。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万字以内的文章创作和就某一主题进行的数月思考的整理。
3,拼贴法。回顾笔记,将与当前正在审视的可能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信息,复印下来,一边将其贴在底纸上,一边深入思考。这种方法是重组法和移植法的综合,执行起来简单快速,是你在知识生产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武器。
四,创意生成。
掌握再多信息,如果不去积极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所以我们要在获得了创意顿悟之后,把创意成果动手写成文章,进行知识生产,让原创思考遍地开花,才会让思考逐渐前进。
如果没有灵感,要记住。不能让手处于什么都不做的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要尽量做一些复杂以及需要控制力道的动作。
为了避免陷入平静需要提前预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比如说用圆珠笔写不出什么?不妨试试用铅笔,钢笔或签字笔。即使坐在课桌前也能创造出脱离静止状态的契机。
为了进行知识生产,我们将信息纳入笔记,反复阅读,或者将他们写在卡片上这样做可能会一无所获,但想要获得什么就必须这样做。
从现在开始,随时把纸质笔记本带在身边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让深度思考成为习惯,让闪亮创意随处可得,就要坚持用一元化笔记法做笔记,一网打尽生活中易遗漏的宝贵信息,积累好平时的点滴思考,让笔记本成为素材仓库,用一册册笔记本构建起知识生产体系,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思维中点与点的有机联系,激发灵感之花,获得具有原创性的点子,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数据库。
从而让我们更自如地活用信息,更好地进行知识生产活动,在这人人谋求特立独行的时代,请务必以笔记为媒,创造出属于自己思想的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