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心连线
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拒绝?

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拒绝?

作者: 何桬 | 来源:发表于2018-03-23 19:20 被阅读0次
    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拒绝?

    如果,当面对别人的形形色色要求时,你总是习惯说“好的”,尽管有时候,心理老大的不乐意,那么这些场景可能让你觉得很亲切:

    ~ 小朱是一名公司职员。这天,她与家人预定了心仪餐厅的晚餐给孩子庆祝生日。可就在下班前,老板突然给她布置一个新任务,并要求当即完成。但这个任务其实并不在她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只因相关的负责人提前下班了,所以老板临时交给她。面对老板,尽管她知道家人在等她,可拒绝的话就是说不出口,非常不情愿地应承下来……工作做得不开心,又为不能为孩子庆祝生日而感到非常愧疚。

    ~ 小兰是一位年轻的初中老师,朋友们都以为她在学校很有资源。一位朋友的孩子碰上小学升初中,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烦恼得不得了。想到小兰可能有资源,就请她帮忙通通关系。实际上,小兰刚进学校不久,与同事都还不熟,更别说有关系了。可她看到朋友为这件事很痛苦,就很不好意思拒绝,硬着头皮接下这个明知自己办不到的委托,结果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压力和烦恼,最后确实没能办成,还被朋友埋怨耽误了时间。

    ~ 最近小吴的高中同学找到她,说要到她所在的城市来玩,请她介绍当地好玩的地方,订酒店,并请她当向导带着游玩。小吴为工作和照顾孩子都很忙,可收到同学的信息,又觉得同学找到自己是对自己的信任,不好拒绝。朋友来了后,又是接待,又要忙自己的事情,弄得自己苦不堪言,还因为无法兼顾而做的匆促,同学颇有微词,她所希望的不辜负同学信任的目的也没能实现,很委屈难过。

    这些场景里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他人对“我”提出要求或者请求帮助时,即使“我”内心不愿意或是知道自己难以完成,仍然应承下来,拒绝不了他人,也就“我”有拒绝的意愿,却说不口,并为此为难自己,逼迫自己。当最终不能完成或是完成的不好时,还会被别人抱怨与指责,吃力不讨好,心里更是委屈。

    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拒绝?

    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拒绝他人呢?

    01

    首先,这关乎“我”如何看待提出“请求的他人”。如果“我”把提出请求的人看作是“对方很无助,没有我的帮助就不行”,“他很弱小,承受不了受伤“,认为“对方只有我能帮助”,如果“我不满足对方,就会让对方受伤,对方就活不下去了”,那么自己就是个罪人或是亏欠别人。

    把别人的情绪背在自己身上,为了不让对方受伤,而宁肯为难自己。这其实是不信任对方有自我负责的能力,把自己当作拯救者,去为别人负责。

    02

    其次,与“我”怎么理解他人对我“求助”有关。很多人把他人想我的“请求”看成是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代表着自己对对方极其重要。对于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里地位的人,或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或是要证明自己的价值的人,如果拒绝了对方,就会担心辜负了对方对自己的信任,担心自己不再成为的对方的重要他人。

    03

    再次,这也关乎“我”如何看待“拒绝”这件事。

    一方面,在很多人眼里,会把“拒绝”看成是割断关系,担心“拒绝”会导致关系的断裂,失去与对方的关系。这种情况下,把“拒绝”看成是个与对方对立的举动,担心因此引起对方的愤怒,或是与对方发生冲突,而又害怕冲突,或是对方因愤怒或失望而离开。

    生而为人,因为无可避免的对于死亡的焦虑,我们或多或少都恐惧于关系的失去。失去关系,会让我们经历到丧失感,也可能跟过去创伤的痛苦经历联系起来。如果过去重要他人的失去或与重要他人的分离没有进行很好的哀悼而去完成它,不能以接受的态度面对分离与丧失,这里就会一直存有恐惧和悲伤,它们的存在,会让我们为了不再承受丧失的痛苦,宁肯压抑自己的需要也要顺从他人而死死抓住每一个关系。

    另一方面,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拒绝”代表向外攻击和愤怒的表达。小时候当我们作为孩子在对父母提出要求时,被父母拒绝的同时还接收到父母的愤怒和指责,这样久而久之,内心就会把拒绝与愤怒指责联系起来,甚至与羞愧联系起来。而因被拒绝所经历的受伤会让自己意识里觉得不应该愤怒,不应该攻击别人,造成对别人的伤害,结果就压抑自己,将攻击指向自己,对自己“拒绝”,对别人“顺从”。

    04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阻碍拒绝,是对于角色或是服从的既有信念和价值观。比如,作为下属,“应该服从上级的安排和要求”;作为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按老师说的做”;作为朋友,“应该帮助朋友,满足朋友的需要,才是真正的朋友”,等等。这些从小到大被父母和社会灌输与植入,并且不曾经过辩证的信念,如果不觉察和反思,行为就会被无意识的左右。两个人关系的不对等,也会让让摆在低位置的“我”不去反抗处于高位置的对方,或是因为有求于对方,有利益的索取和依赖,所以恐惧“拒绝”而失去利益的来源。

    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拒绝?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情况下我们都要拒绝。我们的行为与选择最终由我们“最想要的什么”来决定,我们对于自己”拒绝”还是”接受或顺从”是有所觉察的,是自己所选择的,并能承担“答应”或是“拒绝”的后果,那么,我们就是自由的。

    例如,对于非常亲密的朋友,因为我们更看重关系,所以宁肯让步一些,界限划的松一点,对于朋友的请求接受度更大一些,这样的不拒绝是有觉察的,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那也就是没有负担的不拒绝。又或者对于上司的要求,如果更想要获得老板的满意,让老板看到自己积极进取的态度,那么就选择接下超过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而非拒绝,这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此外,在答应他人的请求和要求之前,还需要衡量自己能否能做到给对方的承诺,如果已经明确知道自己做不到的,即使当时不拒绝,但当最后不完成时,实际上也就是拖延了一点时间的“拒绝”而已。而这时候的“拒绝”比起一开始的“拒绝”除了时间上的差异,后果却因耽搁了他人寻找其它机会解决的时间而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所以,“拒绝”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基于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维护好自己的边界,保护自己,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顾与满足别人。否则,即使“不拒绝”看起来是让自己忍让而照顾别人,可自己却也不情愿,时间久了,也会在关系中不自觉的流露出来,仍然会影响自以为不拒绝就建立起来的好关系。

    那么,当心中的声音说“不”时,口中也勇敢的说出“不”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拒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ax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