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读书笔记(一)带来变化的交流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读书笔记(一)带来变化的交流

作者: 心理咨询师卜彬 | 来源:发表于2023-01-31 18:45 被阅读0次

Lachmann和Beebe从婴儿研究的视角来回答咨访关系的问题,提出互动调节有三个组织原则,即正在进行的调节(也就是重复的互动模型)、打断和纠正(也就是从一整套模式中进行一系列的突破)以及高度的情感时刻(也就是显著的戏剧化时刻)。他们认为三原则可用来比喻咨访之间发生的事情,他们甚至相信:在咨访两元关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有可能组织对相互关系、亲密、信任、修复分裂以及希望的期待,以及否定僵化而陈旧的期望。

他们的著作强调了精神分析的互动由非语言的交流信号组成,类似于母婴之间的互动。

他们认为高度的情感时刻是有心理组织意义的,对内在调节有贡献。如果调节被体验为积极的,比如说,母婴都投入于脸部镜映的互动中,脸部表情彼此增强,后续是共鸣的体验,或者是与另外一个人在“同一波段上”,这就是一个高度唤起的时刻。

在治疗体验中患者经常记住的是与治疗师发生的“真实的人与人的联接时刻”,这些特定的交流就是“相遇时刻”。相遇时刻有助于创造一种新的主体间环境。这些体验为咨访双方重新整理了“内隐的关系性认知”。

新的“与他人相处”的行为程序不断集成整合,并动摇现有的行为模式,它会像发动机一样带来改变。与治疗师的关系提供了新体验的机会,这挑战了已存在的行为程序。依恋研究已经表明通过投入到更一致、更具合作性的主体间互动形式中,行为程序会变得更清晰、更整合。发展更一致的内在关系工作模型,与投入到一致性的亲子对话中的体验有密切关系。这种对话的特点是养育者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持开放态度,这种开放态度是有质量的。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的情感状态或动机被看到、被说明,这样就能帮助孩子调节她的情感体验。父母为孩子的情感体验提供了“脚手架”。

要说明情感脚手架这个观点,让我们来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刚打翻一罐颜料在一幅画上,这幅画她已经画了好一阵了。事情发生时,孩子哭了,版本一:妈妈跑过来安慰孩子,告诉她,“有时候这些事情就是会发生,真的让人不好受,我们是不是再重新尝试一次?”

这位妈妈在这里承认了孩子的情感体验,邀请孩子重新再画,也含蓄地指出这不是什么太大的灾难,给孩子空间决定要不要继续。换句话说,她重视孩子的体验,也传达出孩子内在挫败和失望的状态是可以克服的。

另一版本:妈妈冲过来说,“看你做的好事!我现在还要来清理这玩意儿,你真是个坏孩子!回你的房间去!”

在这个场景中,妈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已经相当紧张了,自己脑子里已经充满烦恼,她对这件事的反应是控诉,剥夺了孩子处理情感体验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她制造了一个关键性影响,向孩子传达这件事会发生是因为她是“坏”孩子,这样的交流既不是合作性的,也非一致性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读书笔记(一)带来变化的交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db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