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月第2本书
读速3900字每分钟
◆ 01 深入自由意志的源头大脑的构造
>> 经验会影响学习。
>> 一旦信息得到学习和存储,特定的大脑区域就会以特别的方式运用该信息。
>> 事实证明,神经的生长非常具有针对性。
>> 学习只是在先天能力中做选择
>> 练习任何运动技能都能使之趋于完美。
◆ 02 打通思想与行为左右脑的博弈
>> 100多年后的1796年,奥地利医生弗朗茨·约瑟夫·高尔(Franz Joseph Gall)得出一个想法:大脑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心智功能,带来了人的天赋、特点和性情。
>> 意识:拥有感知、想法和感觉:认知(awareness)。
>> 大脑有许多不停竞争着的子系统。
◆ 03 揭开“意识”背后的奥秘解释器的力量
>> 解释器的解释质量,和它获得的信息质量是相当的。
◆ 04 谁决定了“我”的意志自由意志的幻象
>> 在传统哲学中,自由意志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行为是个人选择的表达,不由物理因素、命运或神祗来决定。
>> 我们的功能是自动化的:我们不停地感觉、呼吸、制造血细胞、消化,却想都不用去想它们。
>> 之所以存在不确定性,是因为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它的精度都是有限的。
>> 人类在实时中感觉自由。
>> 究其本质,一种精神状态影响了另一种精神状态。
>> 沃斯和斯库勒认为,怀疑自由意志让人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心情:努力终归徒劳,于是默许了不多费工夫。
>> 一方面,人们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相信这一概念对人们也有好处。
>> 神经系统有许多方式能实现同一种行为。
>> 责任和自由在人的互动之间。
>> 大脑与思想是互补关系。
◆ 05 谁决定了“我们”的意志社会意识的进化
>> 群体越大,大脑越大。
>> 要建立社会关系,你需要具备5种认知能力:
(1)你必须阐释视觉信息以识别他人;
(2)你必须能记住他人的面孔;
(3)你必须记住谁和谁有关系;
(4)你必须处理情绪信息;
(5)你必须管理一套与人际联系有关的信息。
>> 新兴的文明持续塑造着人类大脑的社会部件,直到今天也不曾停息。
>> 个体行为并非孤立的、确定性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受社会所影响。
>> 为了理解他人的精神状态,我们会一板一眼地模拟他人的精神状态。
>> 高兴是一种低成本的情绪,总能受到模仿,因为高兴不需要观察者付出代价;消极的情绪表达,则只有群体内成员才会模仿,因为模仿悲伤(提供帮助)或愤怒(要么是传达威胁信号,要么则是表达亲密)的代价可能非常大。
>> 天生的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润滑剂。
>> 想用理性论据战胜我们脑子里内嵌的规则都很困难。
>> 普遍存在的5大道德模块。5大模块分别和受苦(帮助别人是好事,不能害人)、互惠(由此生出了公平感)、层级(尊重长者和合法权威人物)、结盟纽带(忠于自己所属的群体)与纯洁性(赞美清白,回避污秽和不洁行为)相关。
◆ 06 人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吗正义的证据
>> 人类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塑造了自己决意赖之生活的规则。
>> 功用式正义也会通过惩戒甲来震慑乙,故此,惩戒的严厉程度有可能跟实际罪行并不相当:偷了一台CD播放机的小偷有可能受到残酷的重刑,以阻止其他人偷窃。
>> 恢复式正义认为犯罪的对象是个人而非国家。恢复式正义让罪犯直接为受害者及受影响的社区负责,要求罪犯尽量把事情还原,允许受害者在纠正过程中表达态度,鼓励社群让罪犯负责、支持受害者,为罪犯提供重新融入社群的机会。
>> 大多数人总是遵循规则的。犯罪分子也能够遵循规则。他们不会当着警察的面从事犯罪活动。看到警察走过,他们能够约束自己的意图。他们根据经验做出了选择。说我们是责任的载体,原因就在这里。
>> 我们欢愉,因为我们生来就是享受、喜欢这些东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