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被许多人推荐过,一本讲自律、讲爱、讲成长和信仰、恩典的书。对于00前大多数国人来说,爱是一个鲜少在人与人之间提及的词。看看新闻看看课本里说的是家国之爱、民族之情。内敛的文化里缺乏爱的教育。
那么,这本书就极大程度地补充了“爱的教育”。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一旦正视了这句话,很多问题就释然了。然而很多人不愿意真是人生的苦难,一旦遇到问题和痛苦,不是怪天怪地怪别人要不然就是怪自己怪命不好。生活大概就是不断的遇到问题,不断地升级打怪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所谓自律,就是要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承受痛苦并解决它。书中提到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自律本是孩童时期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出来的,“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那痛苦也就不可怕,也未必是什么大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是自律的起点。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似乎咋听之下会觉得这还需要说吗?但是现实中又的的确确存在很多情况,人们忽略了自身的价值感。苦苦哀求恋人不离开,没有节制的熬夜玩乐,不懂得拒绝当一个老好人。这些行为都透露着不够爱自己,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只有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才能够勇敢地正当自卫,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
自律能够让人承受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那么是什么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我约束而承担人生痛苦呢?书中给到的答案就是“爱”。爱是人们自律的源动力。
提到爱,一定觉得神秘,我们很难描述什么是爱。是阳光下妈妈温柔凝视怀里新生儿的眼眸?是热烈相拥亲吻的恋人?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默默不语?还是责备晚归孩子的吵闹声?还是那恶语相向决绝的转身?我们说不好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大多数时候争吵声中也透露着爱,又在这些羁绊中深深受伤。
作者对爱是这么定义的:“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这不难理解,首先爱得是意识与潜意识的一致。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是既爱他们也爱自己。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它是一种意愿。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它出自于自愿而不是被迫。
看了文中对爱的解释,恍然发觉前文提到的那些争吵,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是爱,是一种坠入情网的表现。但是坠入情网又是到达爱的必经之路。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这样的感觉大概对人和对物都没什么区别,例如园丁爱好者对植物的打理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