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 出
前旗□薄燕妮
永远记得那个傍晚时分,绚丽的彩霞铺满西天。年仅十四岁的班长娴熟的驾驶着他家的小四轮,行进在乡间的土路,车兜上挤坐着潘老师和演出小分队的同学。大家尽管很疲惫,但仍兴奋的像群小鸟叽叽喳喳。不知谁提的议“唱首歌吧——”“小船儿荡起双桨,推开波浪……”稚嫩而嘹亮的童音乘风而起,复又在空中汇聚,越过路旁高大的杨柳,飞向广袤泛绿的原野……大地似被这火热的情愫感染,呈露出温柔而慈和的色彩。
暮色渐次浓重,歌声却不断续接。潘老师开始只是静默的微笑,后来竟站起身,抓住铁栏杆,昂着头,任晚风吹拂面颊,把浑厚的男中音巧妙的融入童音之中,创造出和谐的曲乐,引领一群少年感受青春的肆意和奔放的快感,更多的还有对白日紧张而刺激的演出的无穷回味……
潘老师虽是一个乡村教师,但他却挚爱自己的事业。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每年夏中,他都会策划编排一台丰富多彩的节目,用四轮车拉着我们走村串户演出。每到一个村,村书记都会热情的迎接,通过扩音大喇叭通知村民——“村民们村民们请注意啦,二分校的潘老师带着学生来演出,大家到村书记的大院里观看!”喊话一落,村民们就朝村书记的院里涌来。为了渲染气氛,潘老师在演出前总要敲一通大鼓。你看他执槌击鼓的架式,你再听他击出的抑扬节奏,绝对具有专业鼓手的水准。激越的鼓声很快热闹了平时只闻鸡鸣狗叫的寂静乡村,文化活动匮乏的乡野需要这样一场即便简单且散发着土腥气息的演出。
没有明确的舞台与观众席的划分,村民自然围拢。有的扶肩站立,有的就势坐蹲,有的爬上房顶,有的骑在墙头。节目全部自编自演。《王猴猴耍钱》是潘老师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不文明现象编写的。几个小演员的生动表演,时不时引发村民开怀大笑。特别是王猴猴的角色,男扮女装,寸头围着黄头巾,脸蛋打上腮红,碎花裤一穿,走路左摇右摆。没等开口说话,老少爷们就笑成了一团。待到表演完,掌声经久不息。相声、数来宝、三句半、山曲儿独唱、分部大合唱……村民们越围越多,地里干活的、灶间做饭的,都停下工跑来观看。那阵式,回想起来,绝不亚于宋祖英到基层的欢迎程度。小演员们也因如此的捧拥,一个个大方自然兴奋投入,把最好的状态拿出来,倾力而演。
节目演完了,村民们却不散去。都笑嘻嘻的走到小演员跟前,摸摸这个的头儿,拍拍那个的肩膀。朴实的村民们不会华丽的语言称赞,只用这最直接的拍打表示由衷的夸奖。直到我们收拾好器具,村民们才离去。村书记很是过意不去,从屋里取出一沓田字格本和一把铅笔递给潘老师,让发给孩子们。潘老师也不假意的推辞,装到包里,回去后再分发。
我们要走了。村干部们一直把我们送到村口外。我们“配朵夕阳挂胸膛”,一路歌唱,行进在两旁绿意葱茏的乡间土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