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愚蠢的善良——多少伤害,假汝之手以行?

愚蠢的善良——多少伤害,假汝之手以行?

作者: 涛心涛肺 | 来源:发表于2016-05-22 13:03 被阅读714次

    False kindness——多少伤害,假汝之手以行?

    标题中的false kindness一词,我是从杰克韦尔奇的自传MyPersonalHistory一书中学到的。那段英文原文我忘记了,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好多企业的主管在面对那些很不合格的员工时很为难,既不想再雇佣他们,可又“不忍心”辞退他们;实际上,这种“不忍心”,是一种false kindness——现在,趁他们年轻,你辞退了他们,他们还有很多机会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可倘若你因为“不忍心”而一拖再拖,等到他人到中年了,他每个月要还房贷、并且小孩子还要交学费的时候你再迫不得已地辞退他,那可就真的麻烦了——那个年龄的他,在离开你这边之后可能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新工作了。。。

    我没有查到FalseKindness一词的中文翻译,有朋友解释为“伪善”;不过,我却不同意——分明,当事人的善良,绝无丝毫虚伪之处,而是非常真诚的,因此,我认为这个词翻译为“错误的善良”更好一些。

    我们常常被一些很真诚但又可能很错误的善良即False Kindness包围着。有时候,我们是这种False Kindness的“受惠者”——更准确地讲是受害者;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这种False Kindness的“施予者”——更准确地讲,是罪魁祸首。

    为False Kindness的受害者的我们,不仅有苦难言,而且还常常不得不装出一幅“很领情”的样子——毕竟,人家是出于好心啊,如果我们还发牢骚的话,那就是“太没良心”了;作为FalseKindness的施予者的我们,几乎总是不可能意识到自己false了,倘若“受惠者”竟然说了几句表示不满的话,我们会觉得很委屈,大骂他们“不知好歹”

    下面开始说点儿具体的事情。

    几年前,当我还在上一家公司的时候,公司有两个人,“很不正常”;更准确地说,是除过苏清涛之外,还有两个人“很不正常”——当然,只是在除我之外的人们眼中,他们才显得不正常。本句的分号之后那部分是什么意思呢?不必解释,你们懂的。

    第一个“不正常的人”,是个工程师,工作干得很好,但就是不怎么说话——只有在因工作之必需不得不说的时候嘴里才会蹦出几个字来。这位工程师的沉默寡言,竟然让我们公司的不少人有了“谈资”——有好多次,在他不在场的时候,有一批人在办公室聊天的主题就是“XXX整天不说一句话,该有多难受啊”,“性格很内向”云云。。。

    另一个“不正常的人”,是个游戏迷。当然,与大多数拿游戏来消磨时间的人不同的是,我公司的这位游戏迷,玩游戏已经玩出了一种境界,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甚至是连睡着的时候手里也拿着鼠标;他是那种把游戏当做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做生命之必需。出于对他的关心,大家总是在他不想吃饭的时候喊他吃饭;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很不情愿,很不乐意,即便是暂时勉强服从了,内心里也嫌烦——也就是说我们一厢情愿地关心他,他尽管也能理解我们的好意,但就是不领情。

    有一次,一个“为自己的外向性格感到自豪并充满优越感”的人,在议论“第一个不正常的人”,即那个“性格内向”的工程师时说:“整天整天不说话,真难受死了。”   总之,言谈之中充满了关切,当然,比关切更明显的感情基调,是同情。我最受不了这种胡乱以己度人的家伙,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不乐?谁也不比谁强多少,谁也没有资格去居高临下地同情别人;于是我忍不住回应了一句:“那么,像你这样少说几句废话就能憋死的人,难不难受啊?!”我们来想想,没有非说不可的有趣的话,无话找话、自说自话,只有自己陶醉于其中并且滔滔不绝,别人听得都腻了,这无不无聊啊?

    有一次,有人谈到“第二个不正常的人”,即那个“疯子”时说:“我们跟他说其他事情,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只有谈到游戏,他才十分兴奋。”我说:“你明知他跟你没有多少共同语言,却还想跟他交流、让他参与一个集体活动,当然是让双方都很尴尬了。”我们想想,当一个人正在沉醉于一项精神性活动时突然被人喊吃饭、被喊出去逛街,并且还是三番五次地催促,烦不烦啊?

    这两个人之所以“不正常”,关键点就在于他们“很不合群”。我们之所以认为他们“很不正常”,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代表着大多数、我们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检验正常的唯一标准”;我们希望他们能变得“跟我们一样”,并且,这种希望,完全是出于好心,是出于对他们的关心之情。

    【这里的“我们”一词,并不包括我本人。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实在找不到更恰当的人称代词——“他们”显然是不能用的,因为跟上一句中的主语重复,易于引起混淆;但是,“你们”一词显然更不能用了,用了它,好像是在有针对性地批判谁似的,容易得罪人——我现在用“我们”一词,表面上是“把自己也拖下水”了,把自己列为批判对象之一,这样就很容易得到其他被批评者的谅解,比较利于避免引起矛盾;此外,把自己也列入批评对象,颇有点儿“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味道。。。当然,我现在在这个括号中画蛇添足地解释了一下,将使自己前功尽弃,伪装失败。】

    可问题在于,我们的这种“好心”,这种“关心”,有没有“用到点子上”呢?

    我们往往很容易以己度人——自己喜欢的,认为别人也会喜欢、也“应该喜欢”;出于好心,我们往往将自己的喜好、对快乐与幸福的感知及评判标准强加于人。

    我们自己喜欢热闹的场面,喜欢集体生活,便在心里同情那些离群索居的人,认为他一个人该多无聊啊,因此,出于好心,我们强烈要求他也“融入这个集体”,过一种热闹的生活;可我们却不知道,他喜欢清净,他很享受独处的滋味,我们强迫这个跟我们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的人来“合群”,这是对他人自由的一种侵犯、是对他的干扰!

    我们自己耐不住寂寞,老是期待着艳遇能降临,便希望别人也能来猎艳,倘若别人不响应,我们便对他的“不解风情”深表同情;可是,试图将别人改造成寂寞男、试图降低别人的审美标准,这又算是怎样的一种“好心”?。。。。。。这种霸道的好心,怎么跟美国向独裁国家输出民主的价值观一样“富有正义感”?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试图将这种种善意强加于人的时候,都没有丝毫的恶意;可是,大多数时候,被关心的对象,都“不领情”故而,我们应该去反思,他为什么会“不领情”,我们表达那个“好意”的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呢?这是因为,我们只是简简单单地想去关心别人、施予善心,但是,我们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真正能够被对方所接受的关心,应该是以理解为前提的!离开了理解,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关心的。

    理解什么呢?去了解我们所关心的对象,他最重视的是什么,最轻视的是什么;他最喜欢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是什么;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最不想要的是什么。。。我之所以在本文第三段中将这某种善意称作False Kindness,便是因为它不是以理解为前提的。

    因为被理解及正确地理解别人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常常被一些很真诚但又可能很错误的善良即False Kindness包围着。有时候,我们是这种False Kindness的“受惠者”——更准确地讲是受害者;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这种False Kindness的“施予者”——更准确地讲,是罪魁祸首。

    作为False Kindness的受害者的我们,不仅有苦难言,而且还常常不得不装出一幅“很领情”的样子——毕竟,人家是出于好心啊,如果我们还发牢骚的话,那就是“太没良心”了;作为FalseKindness的施予者的我们,几乎总是不可能意识到自己false了,倘若“受惠者”竟然说了几句表示不满的话,我们会觉得很委屈,大骂他们“不知好歹”。

    但是,不理解导致FalseKindness,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能力去理解;相反,这种不理解,往往并非由于我们缺乏相应的理解能力,而是因为,我们太容易想当然了——我们总是认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是唯一的正确,并且还试图带着善意将自己这种唯一的正确强加于人;好心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有什么不对的。我们总是认为,我们自己处于“大多数的一边”、我们自己是正常的,凡是与我们不同的人,都是“不正常的”。

    想起常远一句话:我们需要多么变态的自信,才能坚信只有自己才是正常的呢!一群猿猴,偶然看见了一个人类,便很兴奋地对其同伴说:看,他身上竟然没长毛!(原话我记不准了,大意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作为“正常人”去同情或嘲笑那些“不正常的人”,实际上可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以“唯一的正确”或“唯一的善”自居并试图将这个唯一的标准强加于人,这就是我们关心别人的方式,这就是我们对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伤害别人的事、有多少得罪人的事、有多少冒犯别人的事,不是以这种“爱”和“关心”之名义进行的呢?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其实他人不坏’,因为这句话,我们容忍了多少生活中的傻逼。”话可能说得有点儿“过分”,但理是没错的。

    关于False Kindness,周国平在《己所欲,勿施于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己认为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大至在信仰问题上,试图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教义统一天下,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即使在家庭的内部,夫妇间改造对方趣味的斗争也是屡见不鲜。。。”

    “事情的这一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视。人们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道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所有动辄就不假思索地将False Kindness施予别人的人,应该懂得这一点:从灵魂深处看,大多数人都是孤独的;孤独的最重要证据就是我们是如此地珍视那种叫做“理解”的东西。我们未必会因为一个人很关心我们而接受ta的友谊,未必会因为一个人很爱我们而接受ta的爱情,也未必会因此而给予ta友谊或爱情;我们未必会因为爱(广义上的爱,涵盖爱情、亲情及友情三个方面)一个而理解ta,未必会因为爱一个人而得到ta的理解,也未必会因为一个人爱我们而去理解ta------

    但是,我们却很容易爱上一个人或希望跟ta成为朋友,仅仅因为ta给予了我们某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理解;毫不夸张地说,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宁肯去喜欢一个能够理解我们的陌生人甚至“敌人”,也不愿意跟那些无法理解我们的亲人、朋友或恋人多说几句话——把亲人也拉进“不愿废话”的范畴,尽管看起来残忍,但你却不能否认这就是事实。

    爱,既换不来爱,也换不来理解——它充其量只能换来争某种“尽量去理解”的愿望;但是,理解,却很容易换来爱。最能打动一颗孤独的灵魂的,是理解和默契,而不是爱。。。明白了这一点,当你所关心的对象“不领情”的时候,你便不会感到委屈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愚蠢的善良——多少伤害,假汝之手以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io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