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散文婚姻育儿
请给你的爱降“调”

请给你的爱降“调”

作者: 西遇MS_Yang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20:09 被阅读16次

    微信公众号:西遇 MS Yang

    今年年初装修房子时,因为一堵墙给自己填了“堵”。

    孩儿他爸因为工作地域和工作性质的关系在装修上基本帮不上忙(插不上手),于是我自己半推半就承揽了新房装修中的硬装和软装两项内容(装修除了这两项还有什么?)。

    就在自己洋洋得意自己趁人之危一手包揽的成果——将原本的电视墙换成一面书墙时,娃爹撕心裂肺来一句:那娃以后每年的《开学第一课》怎么看!?WOW,天呐,我怎么把这一茬给忘了!

    说到《开学第一课》,虽然今年因为请的嘉宾具有争议而使节目饱受诟病,但是从“大局意识”出发,我个人认为这个节目还是很有观看价值的。   

    抛开节目嘉宾的身份过往和穿着打扮,节目传播和宣扬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出成绩的价值观还是及格的。至于嘉宾的“人生过往”,记得在追《实习医生格雷》时,新官上任的Baily医生对行伍出生、有着是非黑白价值观的貌似婚内出轨的Hunt医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确实做了一件卑劣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个卑劣的人。

    大家对于《开学第一课》的期望和对它的诟病有点像我们买书和读书的过程。有时候花大价钱买本书,本来期待满书都是可以现学现用的干货,无奈读完发现却只有可圈可点的一个态度、一种可能或者一丝“原来如此”的慰藉。但是,有时候,你学到的这个态度,了解到的这种可能,感受到的这丝慰藉却能在你人生的关键时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说不定哪天你花大价钱学到的哪怕只是一个态度、一种可能和一丝慰藉,都会成为你如日中天时的泼头水,你败走麦城时的又一村和你焦头烂额时的安慰剂。

    基于这点买书和读书的经验,我个人对这个节目还是认可的。所以,对于因为自己对“书”(也或许是书架)的执念导致孩子无论是出于完成学习任务还是满足自我成长无法观看《开学第一课》,心有余悸。

                                                                                        01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上,比较触动我的一个小细节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讲自己三考大学的经历。而真正触动我、引发我思考和产生共鸣的,不是俞敏洪老师本人坚持不懈和刻苦学习(当然这个值得广大的青少年学习)最终在第三次参加高考时考上北大的经历,而是他最后一次备考时向父母提出“这一年尽量让他不干农活和少干农活”的要求时他的父母竟然答应了。

    稍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那个时候的干农活,绝不是现在的家长让孩子干活是体验生活,是锻炼、是劳逸结合或是培养价值观和家庭观。那时候的干活是一家人碗里的饭,身上的衣,冬天火盆里的碳,而他的父母竟然答应了。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曾在网上红极一时的两个热点事件:一件是《少年说》中希望通过天台告白(施压)妈妈,能让妈妈取消自己做家务的高中生最终施压未果;一件是杭州母亲一封长信义正言辞以“成年人要独立自主”为由果断拒绝了儿子向其借款买房的请求。

    如果只谈道德和只讲道理,孩子长大了确实应该承担家务,男孩子也是。所以乍一看第一位妈妈“咬定青山不松口”坚持让孩子做家务并无不妥,甚至在女性觉醒讲“女权”的今天,这套说辞反倒成了她让孩子坚持做家务的加分项。

    但是,一旦牵扯到感情的时候,道德和道理虽然正确,但却往往没有那么太占优势。

                                                                                02

    我自己从今年5月开始备考每年11月举行的“一消”考试,虽然早有“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但是等到真正考试结束的时候还是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和不甘。

    备考过程中,从5月到11月中旬考试结束的这小半年里,自己的刻苦程度到了用“废寝忘食”和“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此肉麻和过分的词语来形容自己时居然也不觉得违和和害臊。

    半年里,我没有逛过一次商场、没有进过一次菜市场(买菜时门口糊弄买一顿算一顿)、进超市购物不超过4次、不敢约家人和同事聚餐、不敢主动在微信撩人聊天、半年内没有贴过面膜(多数情况脸都不洗倒头就睡)、十多天才洗一次澡(因为自己平均洗澡时间1小时),甚至赶上例假期基本就是一个月洗一次澡。所有这些“懒、脏、差”除了金钱上的捉襟见肘,更多的是时间上的。

    9月底父亲在老家办完事赶来帮忙带孩子,看到我如此狼狈不堪、蓬头垢面的奋发图强状,主动承揽了所有家务,我一周五天的活动状态完全就是三点一线:书桌——餐桌——卫生间。

    从早晨5点起床洗漱完毕坐到桌前开始学习/备课到吃饭时间吃完连嘴都不抹再匆匆继续奔赴书桌,这种吃完坐坐完吃的状态周而复始2个月。2个月内,岁数30+、身份家庭主妇的我没拖过地,没刷过碗。

    最近二刷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因为有了之前备考“一消”考试的经历做铺陈,对于书中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那种“嫌和女人谈恋爱太浪费他画画的时间和精力”的疯癫的专注和异类的行径居然产生了共鸣和理解。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像被命运击中了一样”对某件事产生使命感般的狂热执着和追求。但是,不可置否的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你想在某个行业、某项工作、某项任务甚至某个考试中有所成绩,就必须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坚持和专注来换取。

    而在如今“牛娃”满天飞的残酷教育竞争下,对于一个现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的中学生来说,要专注地从事好他的这项任务,就必须持续和高效地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学习阶段让孩子承担过多家务或许会培养他的家庭责任观,但同时也变相剥夺了他学习的时间并扰乱了他学习的专注和精力。

    再者,毕竟现在连家庭主妇都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智能家电把自己从繁琐低效的家务中解脱,争分夺秒带着牛娃奔赴各种辅导班,我们又何必非要纠结于让孩子通过持之以恒做家务来储蓄他日后成为一个好丈夫和好爸爸的潜能呢。

    当今的社会,父母稍有愚钝和怠慢,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赢在起跑线上”,能否在关门时间内完成特定阶段的马拉松比赛都难说。

    所以,对于孩子做家务这个事,不必那么道理上无比正确、道德上绝对允许。如果孩子临近校内校外的各种考试和赛事,不妨让他放心做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物”,进而让他废寝忘食心无旁骛的去成就他的任务。

                                                                                    03

    我的众多学生家长中,有一位双胞胎妈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的许多对孩子教育观念上的纠偏都来自从她身上受到的影响和受启发产生的灵感。她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在家专心育娃,一对双胞胎养育的无论性格还是成绩都让人无比艳羡。

    她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因为看了《欲望都市》中的女主希望在和老公的共同的家外有个可以安放自我的“灵魂小屋”时突然一时兴起想到买房。但自己辛苦工作攒下的工资和平时攒下的父母给的零花钱加起来也不过7、8万,无奈之余向父母说明原因借钱买房。父母欣然答应——女孩子,以后有个自己的家挺好,底气足,我们为人父母的之前思虑不周,买吧!

    一番打听思量后父母资助15万,她自己出了7万,剩余贷款买了一套70平左右的学区房。在生了双胞胎决定辞职做全职妈妈后房子以比当时翻几倍的价格卖出,钱打给父母,让父母扣除当时垫付的钱款外其余替她保存。决定辞职前,和先生商量好每月固定支付她因养育孩子而辞职的职业补偿费800元(现在涨到1300)。注意:是职业补偿费,不是生活费或生活补偿费,不用做任何生活补贴。

    没有说父母给孩子买房是天经地义的,也没有说让老人帮忙带孩子是理所当然的。只是,面对寸土寸金房价暴涨的行情和经济自由与亲自育娃无法兼得的现实,谁没有不得已手心朝上和低头嘴软求人的时候,即使是外人有时动了恻隐之心我们也会施以援手,更何况是至亲骨肉!

    所以,对于孩子的请求和求援,帮了是仁义,不帮是本分。只是,不要让外界“道理上正确”和“道德上允许”的基调裹挟了我们爱孩子和为孩子的初心。我们总爱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参考和对比,但是,显而易见的“别人家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对不为人知的思路清楚的“别人家的爹妈”。而这种“思路清楚”比道理正确和道德允许要来的更为实际和管用。

                                                                                04

    最后,再分享一个让我至今都感觉如获至宝的育儿故事。

    13年至14年还在做现场翻译的时候,有一位法国的机械工程师, 四十来岁,两个男娃的爹。相互熟悉到可以一起去食堂约饭和聊聊私人生活的时候,有一天聊到男孩的养育,他略显为难的说“Share a secret with u(告诉你个秘密)——My little brother is a gay(我的弟弟是个同性恋)”!我其实当时挺惊讶,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继续听他讲完故事,我故作镇定。因为他很man,一身的腱子肉个头也高(当时愚钝的没发现),你很难把他和一个同性恋弟弟联想到一起。

    他的弟弟在初中时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也曾隐瞒过,但最终被心细的父母发现了端倪。一番长谈后孩子终于又羞愧又痛苦地向父母坦白,他的父母当时竟也手足无措无言以对,只是说了一句欧美电影中我们司空见惯的那句台词:Anyway, u are our boy(不管怎样,你都是我们的孩子)!一家人瞬间抱头痛苦。

    后来,深思熟虑后他的父母给他弟弟约法三章:可以带他的男/女朋友自由出入家里,但向客人介绍时要说成“close friend(要好的朋友)”;家以外的地方不可以和男孩子或男/女朋友公然交往。约法三章后他的父母也语重心长的解释了为什么要如此约束的原因——你的年龄和心智不足以支撑你应对外面的流言蜚语,那些歧视会(eat u out)吃了你!

    因为有了父母和家庭的理解、包容和“见不得人”的庇护,他的弟弟没有像那个年代一般的同性恋一样沦为街头滥交、吸毒的混混,现在在巴黎有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有固定的男/女伴。

    如果他的父母用“道理上正确”和“道德上允许”的基调去管教他的弟弟,就应该送他去杨永信“电厂”,断绝父子母子关系,但是他们选择了这种没有任何基调的“见不得人”的方式去保护他,

    两件热点事件中母亲对孩子的“拒绝”都是出于“爱”,都是为孩子将来的人格品质和责任担当做未雨绸缪。但是,排除经济和生活中不得不和无能无力的客观因素,这份“拒绝”除了“爱”有没有要彰显自己道德至上和政治正确的育儿观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呢?

    最近华为CFO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被捕的事件将华为被动推至公众视野,我们知道了这个从未“自己”在任何场合“标榜和嘉奖”过自己的民族企业原来在技术创新方面这么厉害。

    所以,有理、有力往往不需要基调和张扬,暗度陈仓和忍辱负重的挣扎和自省可能更能酝酿优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请给你的爱降“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iv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