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亲爱的异性,
展信安好。今天是妇女节,一个属于你的节日。先祝你节日快乐。
身为一个以表达为生的直男,在这个循例庆贺的日子,有一些存积许久的心里话,想和你分享。
我知道,很多女性一听到“妇女”两个字,就会习惯性地紧锁眉头:“你才是妇女,你全家都妇女。”
的确,在长期的认知里,“妇女”常常和大龄及婚配联系在一起,就像《说文》里提到的:“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哪个女性愿意和大龄联系在一起,又有谁愿意以是否婚配界定自己的身份呢?
这恐怕也是为什么,近些年的3月8日前后,会涌现“女生节”“女神节”这样的新提法,而“妇女”则像是极易传染的瘟疫和灾殃,唯恐避之不及。
可在一个有正常三观的直男看来,“妇女”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像女性并不会因为青春或成熟、单身或婚配而分出高下一样。
那些提“妇女”必恐慌的女性,害怕的并不是这个称谓本身,而是它背后联想到的垂暮衰老和无地自由。
然而,人都要老的。令人畏惧的并不是老,而是老而平庸、松弛、无趣甚至一无可取。这件事无分男女,只和具体的人有关。
如果你看到前些天奥斯卡颁奖礼上的简·方达,或者晚年的奥黛丽·赫本、肖恩·康纳利,就会明白,时间给人带来的未必是惩罚,也可能是岁月的馈赠。
成为这样的妇女并不容易,希望你有这样的努力和幸运。会心的直男,有能力也应当欣赏这样超越年龄的美好。
2
至于爱情与婚姻,更不必成为悬停在心头的阴影。
在眼下这个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代,进入婚姻的女性日益“贬值”这种荒谬的观点,早已不再占据压倒性的地位。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认,单身也好,成家也罢,只要是自由意志的结果,都应该得到祝福。就像听到“剩女”这样的称呼,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已婚或未婚的妇女,都应该对基于婚姻产生的歧视迎头还击。
从男性的角度,如果一定要说些什么的话,可能是,希望你们保持自始至终的独立,追逐自己选择的幸福,也为可能的代价买单。不要物化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男性的依附,不要因为对安全感的过度追求而轻易妥协。
命运未必会给你梦想中的爱情与生活,但这不是你委曲求全的理由。你应该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并且为此不懈寻找。
3
男女平等依旧是一个永恒又现实的话题吧。
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女性还不能上桌吃饭。在另一些家庭,新生的女婴依然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这些沿袭至今的偏见和陋习,仍旧在某些特定的时空里延续。勉强值得欣慰的是,更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积极地为女性平权而鼓与呼。
在人类的历史上,所有的平权运动都道阻且长。任何自由的获取,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有色人种如此,同性恋如此,反对性别歧视的长路同样如此。
当法律明确写着:“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宣示,这种不平等仍然切实存在。真正的男女平等,是不需要法律强制规定就能自在人心的。
也正因为这样,对女性平权的呼吁和实践更不能停止。这不仅是对女性的要求,也是对男性的期待。
当然,妇女应该追求的是平权,而不是以平权的名义行自利之实。对女性来说,不能一边呼喊女性权益,一边抱怨男性不买包包给你,一边追求性别平等,一边要求男性必须请客吃饭。买包和请客并不是男性的义务,但祝你遇见那个心甘情愿为你买包请你吃饭的人。
4
在很多女性心里,直男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它有时意味着蓬松油腻的头发和格子衬衫,有时是让人气到吐血接不了话的不解风情,有时甚至沦为把女性当成流通商品和生育工具的“癌症”。
想到这些,哪怕事不关己,总有一丝警惕与愧疚。
虽然不至于像宝玉那样把“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挂在嘴边,但平心而论,女性可爱可亲的概率,实在比男性要高太多。如果能把这种眼见为实当作男性的自我鞭策,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而对女性来说,直男其实也不至于那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至少,在木讷背后,可能是单纯,在冲动背后,可能是勇敢。
这些或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论男性或女性,都能基于客观的差异去追逐基本的共识,因为相互理解而彼此尊重,因为相互信任而携手进退。这说起来很抽象宏大,做起来却很具体细微。
每个人都自知,群体就不会认知混淆。每个人都独立,群体就不会秩序纷乱。幸福度日,合理做人,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希望有一天,“三八”不再是一句因为节日而衍生的脏话。希望有一天,“妇女节”不再有人郑重其事地评价或庆祝。希望有一天,世上所有的美好,都能在平等的名义下各行其是。
那一刻,暖阳如新,雨露滋润,爱和自由就这么自然地发生了。
最后,祝你天天快乐,生活和美。
此致,敬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