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

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

作者: 日月贞明 | 来源:发表于2021-08-24 08:47 被阅读0次

    【论语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一百王财贵孟母堂王阳明庄子杂谈】

            有人做《论语》的学士、硕士、博士论文,牟宗三先生就说,《论语》怎么可以用来写论文?圣人的话怎么可以去讨论?《论语》是要你去读,要你沉浸于其间的。今天就讲讲用什么态度来读《论语》。

        《论语》是床头书,是随时要拿来翻的,是人人必须读、随时可以读的书,每一章不连贯,从哪一章开始读都可以。我推动“全民读经论语一百”,倡导全民读经。经是智慧的记录,想要开拓智慧就必须读经。如果把《论语》当成普通的一本书,看成某一家的思想,把孔子当作与你差不多的人物,那你读《论语》就会受到限制。很多人认为经典是宰治我们,控制我们,限制我们的。像这些人是不了解人生,不知道什么是智慧。智慧是广大无穷的,哪有广大无穷的智慧会去限制你呢?读《论语》接受孔子的教导,这时孔子是在启发你而不是限制你。

        有人说:“每一家都有其特色有其观点,对于古人的思想是要做批判的。”是的,我们要有批判的精神。不过什么是批判呢?西方康德的哲学被称为批判哲学,康德对“批判”有相当好的解释。批判原本在古希腊是法官断案的意思。法官断案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法官要听各种意见,才能兼听而明,不偏袒一方;第二,孰是孰非必须有根据,法官只能根据比他更客观更清明的法律,而不能以自己的情绪、学派或与双方的关系为依据。法官根据法律做公正的判断叫批判。现在一般人讲批判是这件事我不满意就批评。批判应该是是者还其为是,非者还其为非。我们不应随便去批判,而要用虔诚、恭敬、平稳、高明的心来做批判。

        五四以来很多的学者批判中国文化是怀着一颗批评的心、怨恨的心。面对古人的智慧是不能怀抱这种“小人”之心的。心地光明、态度诚恳才能接近圣人的智慧,我们对传统要有信任感,先相信几千年来大家的说法,当然不是一头钻进去墨守成规。如果没有真正的批判精神就是一竿打翻一船人,认为“所有的学者都有其观点,有观点就不完全,所有的学派都有其限制,有限制就不完整。”但是,你怎知道古今往来有一种学者不只是学者而是圣人?有一些学派不只是学派而是超越一切学派?

        “《论语》是一个学者的意境,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这种观点是不是要衡量衡量,是不是要“批判”一下?

        《庄子·天下篇》是一篇很精短的学术史,庄子对各学派包括庄子学派的批判里并没有儒家,庄子没有把儒家与其它家做比较。《天下篇》开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道术将为天下裂。”天下专攻自己认为对的学问的人很多,都认为其学问是不能超越的,庄子说这就好像“耳目口鼻,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各个方术学派都出来讲学,导致“道术将为天下裂”。

        方术是一方的学问,是易变的、片面的,庄子在方术背后有一个“道术”的思想即道的思想,“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有一种学问从天而降,往内讲求内圣往外讲求外王,庄子认为天下应该有这种学问。之后的学者就像耳目口鼻一样,把自己有所建的方面讲得非常伟大,而把正确的天地之道分裂了。庄子认为这是人间的悲哀、社会的不幸,庄子向往的是回归道术,就是回归“内圣外王”之道。之后“内圣外王”被儒家所专用,所以庄子心中有没有儒家呢,怎么看待儒家?我们何不读读《庄子》,连庄子心中的儒家是这样,我们后代人有多少能耐、高明,居然把儒家列为诸子百家之一,还要批判?

        陆象山说“东海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西海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乃至于南海北海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后来说“千古之上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千古之下有圣人而出,其心同,其理同。”这种圣人之道是不是跟一般的学问一样,不是要考虑考虑吗?心中若没有圣人,不是圣人的悲哀,而是这个人的悲哀。因为他不知道天地之广大,不知道人性之光辉,这一辈子也就行尸走肉于草木野兽之中。

        有人曾经问我“佛学是天下第一等学问,佛家包罗万象,儒家应该是在佛家之内,为什么牟宗三先生一直推崇儒家,你也一直推崇,难道佛家不可以推崇吗?”我说如果都是智慧,智慧是相通的。现在我认为读《论语》给我很多启发,跟着孔子走都来不及,所以我就只好跟着孔子走了。等到我与孔子平起平坐甚至超过孔子,那我再看世界上有什么学问超过孔子,我应该往那里追求。没超过孔子之前跟着孔子走一辈子已经走不完哪。

        信奉别的学问,我们应该相识而不离心。我尊重你,也希望你尊重我。天地之间大家互相尊重,而每个人都尽力地学习、长进,这是我们推广《论语》的态度。推广《论语》并没有限制其它学问的发展,只是我们都要诚心诚意放下偏见执着。孔子说见贤思齐焉,并没有说他是天下唯一的贤者。你如果信佛、信道、信各种的学派甚至信西方的哲学,认为对你的生命有所开展,你就是在见贤思齐,你也是孔子之徒。儒家并不是固定的一家,儒家没有家,没有家就处处为家。因此儒家是最好学的,只是要一颗诚恳的心,知道人性是要开发的。

        《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古人写书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往往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前面。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说《论语》第一篇“皆有务本之意”,孔门弟子也认为这是孔子一生的写照,是孔子教学的理想。“学而时习之”,孔子没有说一定要跟他学,他要我们见贤思齐。凡是人类所有的理性我们都应该去开发,凡是人类理性开发的成果都是我们应该去继承的,所谓“传不习乎”。“不亦说乎”的“说”,后来孟子就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从理义而学是人生最可喜悦的事情,谁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谁就是圣贤的境界。“说”是多么的重要,孔子赞叹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心中来叫做悦,表现在外就是乐,颜回心中悦,连外表都乐,他是了不得的人物。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心量,他会随便去批判吗?学习都来不及了。

        读《论语》第一个是广大的心胸的态度,第二个是恭敬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够接近圣人的智慧。

        每个人依自己的程度去读《论语》,你的智慧与书中的智慧相遇,高明的智慧引导你的智慧。千万不要认为你的程度低,也不可以骄傲自己的程度高。你就以智慧去比照智慧,在智慧之海中去悠游、去扩展,你的心中充满智慧,你以智慧来过生活,以智慧来充满你的生命,这就是仁者的境界。最有智慧心灵越清明的人,就感动得越深越久。

        在孔子的学生中,被智慧所感动得最深远长久的是颜回,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感动三个月,三个月整个生命都在充实、饱满、光辉之中,在非常的清明纯净当中。三个月啊!各位,当你读到这一张章,难道不会起一种恭敬之心?这实在是太伟大的人物了!你曾经有这种感动吗?假若没有,你就好好地学吧!不要再批判了,不要再说颜回三十二岁就死了,没有做出一点功业,他算什么!

        每一个人读《论语》,要依照自己当下的程度去读,要在每个当下之中去体会。并不是学问多的人读《论语》所得就多。读《论语》是要改善、提升我们境界,是要充实我们这一辈子的价值。读《论语》不拘每一个人,只在每一个当下。

        读《论语》有各种不同的现象,程子把读《论语》分为四等人。第一是“全然无事者”,“便是不成读”;第二是“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到其中一二句觉得很欢喜,说不定你就终身奉行受用不尽,因为它触动了你的智慧。从这一点触动往前开拓出去,你就会通于所有的篇章;第三读《论语》后“有知好之者”。《论语》真好,我要永远读下去;第四读《论语》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论语》读到手舞足蹈、满心欢喜,读到法喜充满,读到起来唱歌跳舞。读这本书不是就很有趣味了吗?小孩子去读有他的体会,大人读有他的体会,读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读二遍有二遍的体会,这本书就变成天下间最活泼、最有兴趣的书。

        所以我们读《论语》第三个态度就是你不要太过的担忧、恐惧。虽然孔子是圣人,《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读它的时候把它当作亲切之书,当作你的朋友,当作可亲近的师长,用这种态度去读,你就可以平心静气地开放心胸来接受智慧的呼唤。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们读《论语》感动之真切的地方,就必定要去实践。你把它落实在生命中,你就改变了生命的现实状况。《论语》是一本赞天地化育的书,一个人要使你的生命回归天地,能够上通千百世下开千百世,就请你读这种智慧之书。因此有福气的人才能够读《论语》,福气大的人多读《论语》,没有福气的人读《论语》也会增长你的福气。让我们共同来读《论语》!

        其实凡是智慧都是相通的,在同样的高度,这些圣贤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我们作为平常人虽然没有这样的生命状况,但是要有这种向往。假如我们都有这种向往,我们能够互相尊重讲信修睦,这样世界就和平了。

        做人也是这样,我们以诚恳的心来面对他人,不仅人际关系归好,还可以得到别人的信赖,而且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你是一个幸福的人呢?因为你的眼光远大了,境界提升了,所有的现实生活,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有其所在的位子,我们以智慧来开拓我们的清明,以我们的清明来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整个人生的追求中它不足以妨碍你,一个心量广大的人是绝对幸福的。为什么称为绝对?因为幸福的时候幸福,不幸福的时候还是幸福,你就拿他没有办法了。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孔子的生命还是清净的,他是永远幸福的。颜回在陋巷,他的生命是清净的,他是永远幸福的。

        我们读《论语》也要有这样的态度,就是向往的态度。我们的心灵一定要有所向往,我们怀着向往的心就更能接触到圣贤的境界。以上就是讲读《论语》的态度。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常讲:“我们民族的文化是害人的,应该把中华文化打倒,中华民族才有救。”这种论调现在渐渐不流行了。如今听到的是:“经典是不错的,儿童大人读它都有好处,但不免有一些糟粕吧!”“《论语》有的章节是不要读的,要么不合时代,要么孔子讲错了,孔子是人,也会老糊涂。”

        这是读经教育最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如何面对?他们所谓的糟粕就是经典里不合时宜,尤其宰制人性的内容。我教大家一个聪明的办法,有人说:“读《论语》有糟粕,你要选择选择啊。”我说:“老兄啊!请原谅,我没什么学问,请你把糟粕指出来以免我也被它所害。”他往往就顾左右而言他了,因为他也不知道糟粕在哪里。我往往用这招就解除了这种疑难,这种人不负责任,让他回去好好反省。要是抓住糟粕呢?也有办法,不过他至少要读《论语》一二百遍才可以抓住。等到读了一二百遍的时候,跟刚才讲的一样,他就非常地尊重《论语》、向往《论语》。

        有人指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不在《论语》中;有人说“食色,性也”,这不是孔子讲的,是《孟子》中的告子说的。这些人道听途说,不负责任。希望大家好好读书,不要受这些莫须有的指责所影响,糟粕在哪里,这是第一层。

        有人说:“《论语》是记录二千多年前孔子的言行,时代是变迁的,读古书不能面对时代。”我们怎么看待?

        《论语》是二千多年前活动的记录,这没错,但读《论语》,重要的是通过事件来领悟其中的道理。事是表现出来的,理含孕其中;事是可以变化的,理是不必变化的。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十个世代的事情我们能不能预先来把握?有的东西是变的,有的是不变的,孔子不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吗?谁说孔子是一个顽固分子?

        什么是百世?“世”字是三个十用一条线连起来,即一世三十年,百世就是三千年。孔子的口气很大,一开口就是三千年。孔子出生至今二千五百五十七年。假如这三千年是实际的三千,那么孔子说的还涵盖到我们现在,而且还要再涵盖下去五百年,你逃不出孔子的掌心,你去做孔子的徒孙吧!何况百世并不是真的一百世,这百世的是千秋万世,千秋万世也不是千和万,而是永恒。所以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么叫时代已经过去了!

        《论语》与基督教《圣经》不同,《圣经》是依照每一件事情来记录,读它更要从事情里去追究它的理,后来发展成解释学。《论语》固有记载事件之处,但《论语》中百分之八十是记载原则和道理。即使重视记载事件也应该从中体会它的道理,何况它大部分只记载道理,为什么说《论语》过时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些会过时吗?

        理是理想,事是现实,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人生的意义在于用理想来转动现实。在转变现实当中,理想日渐落实,从中得来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孔子没有平天下,有人讥笑孔子的道不行,以为合时宜的才是英雄好汉。如果一个社会,大家都敬佩英雄好汉,那必定是一个痛苦的社会,所以糟粕是不可以从是否合乎时代来看的。

        有些人是真读书,有学问,有思考,他明白指出哪一章不合道理。据我听到的《论语》大概有三章可以指出是糟粕。《论语》498章号称五百章,其中三章真的糟粕、真的过时,你就一直宣传《论语》有糟粕,孩子读经要把这糟粕拿掉。读《论语》,四百九十五章都是精华,为什么两眼只盯着这三章糟粕,这人岂不是一辈子来受苦的吗?

        少将徐复观很好学,听说熊十力先生有道,(古人讲学问是讲道,所有的书院都是传道不是授业,解惑也是要传道。)于是就拜访熊先生,熊先生听说这人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他就建议徐复观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王船山具备孔子作《春秋》的精神,他能一字褒贬、见微知著。两个月后,徐复观对熊先生说王船山说的哪一个地方不大好,哪一处说得不大够,哪里有矛盾,话未讲完。熊老先生桌子一拍:“你这个笨蛋!我叫你读书是要你专门读它的好处的。”从此徐复观就知道怎么做学问了。《论语》四百九十八章,你为什么专门挑那三章,你不是自找苦吃吗?

        有人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一锅粥要全部倒掉,需要这样吗?尤其是快要饿死的农家,他会挑掉这一颗老鼠屎,一家人照常吃这一锅粥。五四的文化运动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锅粥就被我们全部倒掉。我们再看这颗老鼠屎是真的老鼠屎吗?说不定你眼花,这是一颗枸杞啊,枸杞吃了是会明目的,这锅粥放了许多枸杞,还有强身补脑的作用呢!

        我们现在来请他指出哪一章是老鼠屎,第一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就是要人民跟着我走,却不能让他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目的在哪里,这岂不是愚民政策吗?这章是糟粕了!有人怕孔子不了台,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梁启超就是这样解释的,为了避免糟粕的质疑,于是就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变成现代化思想。但是也可以不必这样。我们把圣人之书当作智慧来读,如果你以诚恳的心来解释这些经典,是你的智慧与经典的碰撞,所以我们说这样解释也可以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去得到启发,哪怕你的解释与古人的解释、学者的解释都不同也是可以的,甚至“郢书燕说”也可以,这就是读智慧之书的态度。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可”与“不可”是现实上的“可”、“不可”。而不是孔子心中要告诉治理国家的人只允许人民跟我做,不允许他知道。不必说古代的资讯不发达,就是现在资讯发达了,普通百姓也不太可能完全了解国家的政策?我们国家不是宏观调控吗,只可以使人民跟着走,不可以(是现实上根本不可能)让他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假如韩非子讲这句话,那是愚民政策,只有让人民一定要跟着我走,不跟我走就死亡,这是法家精神。假如孔子讲这句话,就不一定是,甚至根本不是。为什么?因为孔子的背后是仁德仁政。一个有仁德者施行政务怎么会变成“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呢?孔子不是法家,孔子不会这样想,你要对学派有大体的了解,你找孔子的茬,把孔子的思想用法家的思想来套说这是愚民政策。孔子讲人生大体是如此,孔子讲话非常诚恳,非常轻松自在,你为什么要钻牛角尖呢?

        我们读书要用清楚的来了解不清楚的,不要用清楚的来问难那些不清楚的。什么是清楚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是清楚的;“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清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清楚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是清楚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清楚的;只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你看来不清楚,你应该用清楚的来套不清楚的。这才是一个读书人的态度。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孔子警告为政者,人民都归你引导,引导幸福,他们就有幸福的日子;引导不幸,他们将遭致痛苦。警告为政者负起责任,人民只能跟着你走,这一股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你怎么可以轻易的来决定你的政策?你要好好地引导清楚,因为人民只是跟着你走,人民是无辜的。

        各位,难道这点也是封建吗?家长引导孩子,要孩子学钢琴,难道孩子知道学钢琴的意义吗?那是你要知道的,你讲后,难道孩子能完全领会学钢琴的意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自欺欺人了。我们对父母说,子女“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说这样的父母是宰制儿女吗?我们整个一亿六千万孩子上小学!这是“民可使由之”啊,我们的体制规定要学这东西就学了,有哪一位老师说:“小朋友,为什么要学这写功课啊?”没有的!不可能的!孔子讲实情实话给你听,你还要说这是一颗老鼠屎,你才是老鼠屎呢!

        再来看第二个被质疑的章节,叶公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攻击得最多了,孔子不合法治精神。

        孔子周游列国,叶公向孔子夸耀他的政绩。孔子针对这种不良夸耀,堵叶公的嘴、给他一巴掌,你不能用这种心境来治国,孔子是艺术地讲话。这不是圣人悲天悯人的态度吗?

        很多做官的人也认为这是“直”,鼓励大家来告发,儿子告父亲,妻子告丈夫,学生告老师,这是直吗!这样说就变成害人了,你知道吗!我们到现在才知道这句话的重要,你还说这是老鼠屎啊!你才是老鼠屎。

        当政者可以这样看事情的吗?孔子说当政者最重要的是提升国民的爱心、仁德,有爱心才有仁德。“哎哟!父亲犯罪了,怎么办?我要赶快保护他。”

        孟子好辩,他的学生也好问难,桃应问孟子:“假若舜为天子,舜的父亲瞽瞍杀人,请问舜该怎么办?”舜不是很仁慈的国君吗?大臣皋陶是“最高法院院长”,执法又非常严格。    孟子讲舜啊!就“窃负而逃”,想办法去接应父亲,“遵海滨而处”,逃到海边去生活,再去过野人的生活;“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舜可以不要天下而保护父亲。很多人又会说怎么可以这样呢?这是道德冲突,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怎样处理这件事就看这个人的居心和境界了。你只用现代化的法治就能掌握人生的全体吗?就能够使人民幸福吗?“其父攘羊,其子正之“,这样大义灭亲就是法律精神吗?这样就能够真的治国吗?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民免而无耻”啊!当人民是只想免于刑罚而无耻的时候,你的法律有效吗?

        这些是人生的大问题。假如不懂,你就不要去讨论,不要以非常肤浅的心说孔子这样不合法治,何况孔子还非常温柔敦厚地说“直在其中矣”。

        圣人面面俱到,不是你所能够批评的!在圣人面前谦卑一点,不要表现出你的浅薄。谁与圣贤做对,谁就吃亏。你能够看出孔子的缺点,你还早呢!

        按:郭齐勇先生论述此章尤为详尽,可见其主编《〈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论文《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演讲稿《儒家伦理的现代诠释——以“亲亲互隐”为视角》、《“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等。

        再来一章,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是天下闻名的一章了,大男子主义!这个肯定是糟粕。”这种人啊!不读书、肤浅,一切的很坏的批评都要加在他身上才足以显示他的罪过。

        各位,读书要读得全啊!郭沫若曾经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现在是不读书好求甚解。”你要把整句读完,孔子接下来说:“近之者不逊,远之则怨。”

        女子是谁呢?有人说是女仆,其实不需要这样讲,女子就女子,一切的女人。有人说:“这样怎么可以?既然女子为一切女人,那么小人就不在女人范围了吗?”小人是男人,而男人中有多少是小人呢?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男人都是小人,所以孔子不只是骂女人,也骂男人,他是一起骂的啊!所以女子不要太过生气,如果有男子说:“孔子说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这女子啊,难养啊,你真是难以相处啊!”你就回答他:“孔子也说小人难养也。”

        “女子与小人难养”不是凭空说的,只要稍微对女子好一点,亲近一点,她就拿鸡毛当令箭了,就恃宠而娇、虎假虎威了,各种撒娇都来了,这叫“近之则不逊”,不再恭敬你了。你发现不对了,没大没小的,不识大体,这样不行,你开始疏远她,她就马上怨恨你,这是“远之则怨”,这个怨恨的程度有多重?我不知道,所有女子应该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

        那么小人呢?其怨恨起来就更糟糕了,小人原来是到处说你好话,现在到处说坏你,想尽办法把你拉下来,这叫小人的“怨”。这种人难道好养吗?所谓养就是跟他接近,让他在你的左右。因为女子、小人是很难亲近,很难共事的。

        古代的女子没有接受过教育,她是附属的。女子没有独立的人格,近之她就以为得到靠山,远之她就没有安全感。这种必须有靠山才有安全感是女人的特色,尤其是古代。现在的女性,假如没有这个特色,你有独立的人格,你近之还是逊,远之不会怨,你就是一个女君子。你有阳刚之气,你有大丈夫的风范,这种人孔子不会骂的,这种人是好养的。好养的意思是她有独立的人格,你跟她接近,把事情给她做,她也不会自做主张,胡作非为,恃宠而娇。你如果是疏远她,把她调到一个职位,她能够在每一个地方尽其本分,像这种人不是很好相处吗?从国家到企业,最难处理的是人事,人事最难处理是人的心情,你看老板们、领导们是多么的苦心焦虑地思虑人事关系,他会有多少精神来处理他的正经事啊!待人要待心,这种人就不必待她的心了,因为她的心地本来就是光明的。

        所以,儿童要读经,人人要读经。如果人人都养成光明正大的人格,大家都很好相处,孔子也不会讲这句话。

        不会读书,就不要随意曲解。不懂圣人,不要随便说圣人有糟粕。糟粕是在你的心里,糟粕蒙住了你的眼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非常自然的,天地间本来就如此,孔子讲了实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其中又有多少人间的血泪啊!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能这样讲吗?你的境界要提高一点啊!不要说这不合法制!西方的法制也来自于对上帝的尊重。不像我们中国人,学法制就是一刀切,阴狠、刻薄、忘恩。再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自己难养就先承认,不要认为孔子在骂人,在骂女子。我们要把圣人的话当作勉励自己的一个坐标。最后,我还要说,如果你认为有糟粕,或许是这章有点模糊、置疑,或许是读错了文章,或许是没有整句、整篇地读,或许是没有整本地读,或许是没有以大的背景来了解。所以,解释学说要了解全体才能了解部分,你必须了解整个孔子,才能够了解《论语》的每一句话。当然,什么时候才能了解整个孔子呢?要了解全体先要了解部分。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是矛盾的,但在你的实践上是不矛盾的。

        你读书的时候,一方面要从部分来建构全体,另一方面要用全体的眼光来解释部分。部分解释全体,全体解释部分,两方面同时并进。这需要深入经藏,需要自己定下心来,不要着急。这样你才能在解释一章一节中提升自己的程度,慢慢地你就能够形成一个孔子的形象。

        怎么着手?“得一二句喜者”,从你高兴的一二句开始,慢慢形成孔子的形象,体会圣人的境界。慢慢地回过头来,去开发他的每一句话,那时候,每一句话都是全体智慧的展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心态,那就算真的读了《论语》。

        所以你真的看到糟粕,遇到疑难,请你不要紧张,不要急。你先从你有心得的地方开始,那些疑难先放在一边,等到你有境界、有能力再去解决!千万不要两眼死盯着它,自己没程度还说圣人不高明;自己心胸狭窄,还说圣人有糟粕;自己没有眼光,还说圣人不合适宜。你是自己把自己推到地狱去了,你是活该,一辈子不得长进啊!得一二句高兴的,赶快实践吧,努力地保存吧。

        孔子也有三个月的感动。“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三月”跟我们平常讲的“三月”是不一样的,是长期的意思。这“三月” 是一种形容,形容孔子心中充满光明,形容他听到韶乐时心中的感动与震撼,这“三月”,连吃好吃的东西都没有味道,这“三月”,他满心沉浸在一种美感当中,连续不断,余音缭绕。各位,这是什么样的心情你知道吗?我曾经教过音乐系的学生,我问他们,请你告诉我,这一辈子听过的音乐,哪一首、哪一章对你的感动最大?告诉你——孔子感动了一百天!你能吗?你连这一点都不及孔子,还要说孔子有糟粕,你将心比心,你行不行啊!

        读《论语》的态度,是追求智慧的态度,向往圣人的态度。怎么向往呢?凭着自己的程度,不要急,也不要自以为是,从你的心得处走进去。千万不要横亘着自己的观念,以非常粗俗的心去衡量圣人,专门想要去抓圣人的小辫子,对圣人讲几句批评的话用以抬高身价,我告诉你,你把自己推入地狱了,得罪圣人必下地狱。为什么?得罪人圣人就是得罪智慧;得罪智慧就是得罪天地;得罪天地就是得罪人性;得罪你的人性就是得罪你的生命,你还不下地狱去哪里啊!

        所以,孔子没有叫我们跟他学,孔子是把他自己心灵的一切表白给你看,有的已经表白出来了,有的还没有表白出来,你可以从他表白出来的去想象他没有表白的。因为有的是不能表白的,孔子说“予欲无言”——我不想讲了,我不想跟你们说了。其中最看重知识的子贡,就说“夫子不言,小子何述焉?”老师啊!你不再讲课我们怎么做笔记?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说,你看草木的生长,我的教导就跟草木生长一样,你看春夏秋冬,天地变化、运转,我的教导就这里面,我还要说什么呢?

        孔子讲这话,既不是谦卑,也不是高傲。他实话实说,孔子本来的境界就是天地的境界。这些东西是不必说的,也不能说的。所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在《论语》中已经讲出来的话,你去体会、实践都来不及了,那些没有讲出来的更是在你的想像之外,你还去说东说西,你还去抓圣人的小辫子,你不下地狱去哪里啊?你自己把自己障碍了,圣人不会障碍你的。

    所以,哪一个民族开始遗忘他的圣人,哪一个民族就要衰弱,哪一个民族开始咒骂他们的圣人,哪一个民族必定毁灭!让我们读《论语》吧!让我们开始尊重圣人吧!

        问:《论语》的注释有许多,成人读《论语》选择哪种注解?

        答:目前为止,最好的注解还是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虽然有很多人不满意朱子,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超越朱子的注解。

        即使你不满意朱子的注解,也要从朱子的注解中走出来,所以朱子必定要经过。更高明的一句话是:“经过朱子并不一定有好的注解,但是不经过朱子,一定是坏的注解。”所以朱子不得不经过,你的境界还没有超过朱子时,请你先看朱子的《四书集注》。依我所知,当今天下没有几人讲得比朱子还要好。如果你听别人讲《论语》很有启发,也很好,没有人讲不听,你回家自修也可以。甚至你不求理解也可以,默默之中自有理解,那种理解可能更真实,更贴和你的生命。

        依我的看法是讲也好,不讲也好,看注解可以,不看注解也可以。但是那种读经的态度一定要保持,一定要以求智慧的心来读它。你读注解,也可以看看注解有没有比你所领悟的更高明,有没有把孔子的智慧开发得更高明。

        天下没有完美的解释,除非孔子自己再来做解释。我相信朱子,虽然不能够说他做了最完美的注解,但是你看朱子的解释往往都能感觉比你更上一层楼。如果这样,就有读它的必要。

        我一直讲“论语一百”,不管阿猫阿狗,读一百遍《论语》,一定有你的理解。到时候你去看注解,就会自己作判断,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论语》读过一百遍后,解也可以,不解也可以。这是以后我们要常常告诉人家的,赶快去读吧!【王财贵  2007年讲于上海孟母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zr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