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不只是故事

作者: 后巷1996 | 来源:发表于2017-02-10 08:00 被阅读189次
    图片来源:网络

    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故事里杨绛先生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一家人的“石子”,回忆历历在目,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只能一人独自思念。我看到了一个朴素单纯、温馨儒雅、与世无求、与人无争、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热爱读书和工作的学者家庭,钦佩杨先生文笔殷实、行文妙趣横生,字字珠玑,《我们仨》不只是故事,也是一部生活教材,文学典范。

    “石子”:杨先生一家分离时,各自详尽记下的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字里行间透露出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深深思念,也反应了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一种在为自己一生做评价,而且得到往生者“丝毫不差”的赞同,他们彼此间都非常了解,熟悉各自的秉性,一家和睦相处,互相理解,是家庭生活的榜样,是许多人向往的“家”。我想“我们仨”应该是模范家庭中的模范吧!

    书中许多精致的细节描写更令我赞叹不已,仿佛身临其境正在观赏一部戏剧,场面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形容词毫厘不差的修饰让我总感觉出其不意又独一无二,动词恰到好处的运用总让我“浮想联翩”,比拟的手法也常让我开怀大笑……

    读这本书,像是在品一杯好茶,一边小酌一边回味,既烫口又不止渴,却苦中带甘,脑海里和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闪过。看到的不止是《我们仨》的家,还有我曾经的家,未來的家。

    以下是书中片段举例:

    形容词:

    我的研究论文并无价值,不过大量的书,我明正言顺地读了。我沦陷上海当灶下婢的时候,能这样大模大样地读书吗?我们在旧社会的感受是卖掉了什么求生存。

    动词:

    他躺在椅里看书,也写笔记,却手不应心,字都歪歪斜斜地出格子。

    比拟:

    我除了这间屋子,没有别处可以容身,所以我也相当于挪不开的物件。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虽以远去,留下的文学遗产对后生来说,应该是“始愿不及此”,愿有来者承其志,视若瑰宝精其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不只是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bw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