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周六晚上8:30,已经是第三次课程了。我对于里面的原则和讲解依然是有点模糊。每次上课小溪的发言总是会帮我们回顾一下这次课程的内容,此时也能慢慢的引发我的思考与巩固。
今天依然是从静坐开始,主题是念头,听着语音让我们把头脑里的念头都命名,然后看着一个个的念头飘来走去,慢慢把思绪放空,结束后大家都会说一下感受。我记得小溪说的是一天工作下来头很痛,然后它就以一个第三者的心态去观看这个痛,慢慢的人就舒服了。其他小伙伴大都感觉轻松与快乐。主持人倪姐也慢慢放下刚才纠结的事情,进入了教练模式。
今天的主题是说一个词来表达自己对于教练的描述。唠哥形容的教练是马车,陪伴我们走向终点。倪姐说教练是水,上善若水,包容又不争。小溪说是帽子,既保暖又能修饰自己。杨乐说是一本书,能够引领我们去看世界。王老师说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自己与他人。我下意识的就想到了灯芯草,用小小的温暖去治愈心灵。
接着第二轮是对这个词更全面的描述,以及这个词的影响及意义。我们各抒己见,然后主持人倪姐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归纳了三个字:陪伴,支持与帮助。当说到帮助这个词的时候小溪说帮助这个词他听着觉得不那么舒服和恰当,可能用探索更为合适。然后我们一个个人发表意见和他说帮助的意义,好像试图去摆正他对于帮助的理解。最后问到小溪的感受时他说到,虽然能理解我们说的意思也想同意,但是却感到了专家式的不适,这是我们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又回到了自己固有的模式,而不是教练模式。
教练模式不是否定他的观点,而是引领他的思考。王老师说专家式终点在事上,而教练式是在人上。我也慢慢进入思考,教练模式是说我们要在了解一个人的程度上,给与他安全感那才是开启教练模式的钥匙。明显只有三次的刻意练习并没有消除我们的固有模式,也没有让我们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小伙伴们,那自然而然的给予对方的安全感也是不足的。
原来教练的课程就是让我们一次次的刻意练习去反复深刻的理解八个原则,并打破固有思维,虽然很难,但是我相信小伙伴们的力量是无穷的。
今天开篇的时候杨乐同学非常仔细的观察到了八个原则中四组是用红色标记的另外四组用另外一个颜色标记的,然后倪姐的回答也是很到位,说四个是术的层面,另外四个是道的层面。我们要先学习教练课程中术层面的思维方式,打破固有的提问与思考的模式,然后道层面的可能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修行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