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男性寻找自我价值的经典,那《面纱》便是从女性角度上考虑人的自我觉醒的一本书。
故事中主人公们都活在面纱之下,带着假面出席生活这场舞会。大家躲着面纱下自以为安全却永远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这一切中,最富于美的是美好的生活,那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当凯蒂离开湄潭府回英时,一路所遇的风景是整个故事中最美的艺术品,不着任何面纱,在阳光下赤裸裸地落在眼中,凯蒂感觉到是自由。在无人之景中,她不着寸纱就裸露地生活。她逃离了所有奇怪的关系,勇气与坚强充盈心中,但这也并不是她自我觉醒的终点。
起初,凯蒂就是虚荣庸俗的小姐,在母亲的熏陶下,像个精致的艺术品流连于各种男人的手中。她试图通过接触男人提高自身价值,跻身上流社会最顶层。可是虽然她巧言令色,懂得讨好男人的所有技巧,偏偏心气过高又缺乏真正贵族小姐的耐心,左挑右捡,结果被剩下了。
这时,沃尔特出现了,带着他特有的执着,鬼使神差地追到了凯蒂。但事实是沃尔特心机深沉,他完全了解凯蒂正处在急于出手的时期,稍一努力,凯蒂便接受了他,只是当时凯蒂什么也不懂。这场耍心机得来的胜利是所有痛苦的导火索。凯蒂并不爱沃尔特,而沃尔特又因为刻板的面纱,只是小心翼翼地爱着她。凯蒂得不到想要的快乐,俩人貌合神离地生活在同一个屋子里。
巧合下,凯蒂认识了有妇之夫汤森,他拥有凯蒂想要的一切特质,热情帅气地位高,完全不同于她呆板的丈夫。果然她陷入了爱情,甚至迫不及待的与他结合。结果无意间被沃尔特发现。这就是故事的开头。
沃尔特撕破脸,威胁凯蒂跟他去瘟疫肆虐的湄潭府。凯蒂和每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人一样,相信汤森会来解救她。当然,汤森绝不是什么英雄,他不会和他妻子离婚,更堂皇地劝凯蒂离开。第一幕在凯蒂伤心欲绝地和沃尔特出走中结束,前戏是完全的闹剧。
这个阶段,主人公们都罩在厚厚的面纱下,我看不清他们,他们也看不清生活。
毛姆《面纱》-"那描画的面纱,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这一切都好像让她变了一个人,她认不出自己了。虽然她内心深受感触,但她灵魂中似乎有一个旁观者在恐惧,惊奇地看着她。
湄潭府的日子是新的篇章,凯蒂结识了沃丁顿和他的满族情人,教堂的修女们,而沃尔特走进了暗线。
这段时间,凯蒂揭开了虚荣庸俗的面纱,头一次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她发现了欲望之外的精神世界,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以及自己生命的价值。她身边的人都是"聪明人",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她感到孤独,她被那美好的精神世界隔离在外,揭开了自己脸上的面纱却发现生活本身的面纱挡在面前,她看不真切任何事物,感到真正的痛苦。这一切迫使她开始追寻真正人生的意义,即所谓的"道",她变得和以前完全不同,充满同情仁慈。
而沃尔特则一直走在地狱之中。在一次夫妻敌意和偏执中,凯蒂将出轨视作平常的小错,而对于沃尔特来说,这件事却让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不同于表面上的刻板,他聪明高尚,对于当时社会的丑陋始终抱有鄙视不屑的态度。(可悲的是这些已被凯蒂已经全部发现,但她不理解他的矛盾与孤独)。
"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
沃尔特爱的独白那么热烈,我想这是整篇小说中他唯一一次没有克制的感情爆发。他爱她,没有理由。他把她照顾得很好,尽量不让自己的爱打扰她,保持着安全距离地自私地爱着她。
爱是最无法言说的东西。凯蒂爱汤森,明知他是小人。又明知她的丈夫那么高尚那么受人尊敬,她却从没爱过他,唯一一次亲昵地称呼"宝贝"还是在沃尔特濒死的时候。
爱是最古怪自私的东西。沃尔特和凯蒂所爱的都是皮囊。沃尔特的矛盾在于他的爱和他的精神世界不相符。本来,他相信这两者他可以平衡,直到凯蒂出轨,他陷入了矛盾的深渊。按照他高尚的情操,他早该原谅她或者放她离开,但欲望又使他偏执地把凯蒂禁锢在身边,甚至想杀死她。他深知在背叛后,他和她不可能再有未来。
凯蒂在一切貌似走上正轨后,天真地以为他们可以和好,但沃尔特藏在刻板面纱下的灵魂始终绕不开矛盾的死结。
这场无解的闹剧结束于沃尔特的死亡。故事中隐晦地提到他可能是内心痛苦难以排解而不顾瘟疫的侵袭选择死去,但除了他自己谁都不知道真正的死因,他只是释然了。在无数大生大死之下,个人的情爱显得极其渺小。
他说:"死的那个是狗"。有毒的是人,是沃尔特。他傻傻地保持高尚,把自己装入黑暗中的桎梏,狗(凯蒂)伤害了他,成了众矢之的,到最后才猛然发现他是那只狗,在爱情中他的善良是伪善,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伤害了彼此。
毛姆《面纱》-"那描画的面纱,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沃尔特死后,凯蒂再也没有留下的理由,何况她还怀上了汤森的孩子。她想留下,留在这个有意义的地方,但修女院长不肯收下她。她已经体验了高尚,就不想重回堕落之地了。修女们的面纱隔在眼前,凯蒂想撕破那层隔阂,试图激起她们哪怕一点点寻常人的感情,但失败了。修女们走在天上,她永远无法同行。她意识到她的"道"不在这里。
故事里有沃丁顿这个讨喜的角色,他通透,对一切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在凯蒂自我觉醒的路上,他无疑是盏明灯。
凯蒂回英,又遇到汤森,还小住到他家中。汤森妻子的善良,使她再次厌恶以前的自己。这一次,汤森的关怀拥抱使她又一次沉沦,高尚的精神世界虽好,但她因为厚厚的面纱而触不到任何一个人,得不到一点肌肤的温暖。汤森代表热烈的情欲吞噬了她的孤独,肉体的结合让她短暂地忘掉了痛苦。
这种毒品式的快乐过后,她陷入完全厌恶自己的泥沼。软弱让她再次倒下,她意识到她该离开了。汤森的丑陋恶心又显露出来,这个虚伪的人,不惜打击她的尊严来抬高自己。
重返故乡,凯蒂的母亲去世了,在她毕生追求的名利还没来到时便匆匆而去。母亲一直带着那坚固的虚荣面纱,至死也没有摘下。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作者写到凯蒂只见到母亲一个死时与生前毫无差别的人。凯蒂经历的死亡:乞丐,丈夫都赤裸裸而死,马上回归到自然中。母亲则带着面纱而去,容貌丝毫不变,面纱会将灵魂和肉体紧紧缚住,连主都不会原谅带着面纱离开的人。
"我要让她无所畏惧,真诚率直。我要让她独立于他人,把握自我,像一个自由的人那样接受生活,要比我活得更好。"
故事的结局,凯蒂终于在与父亲的谈话中找到了勇气已及生存的意义。她要和父亲去新的地方生活,养育孩子长大,让她成为真正独立自由的人。在父女的拥抱中凯蒂揭开了一切面纱,勇敢地面对新生活。不管还有多少艰难,父亲的爱会安慰她,温暖她,她从未想要的父爱,这时显得尤为重要。而父亲一辈子因为负责好男人的面纱痛苦地活着,在女儿归来后,终于可以得到一份真情,不必再受折磨。
真挚的爱救赎了两个孤独的人。
如果非得以一场艰苦斗争为代价才能收复她的自尊,那好,她必拿出勇气泰然面对。
最后,生活仍在继续,面纱还是存在。但凯蒂收获了揭去面纱的勇气,这是一个女性的觉醒。让我深受感触的是,凯蒂是故事中一直在进步的人,像描写到凯蒂回英后看着一成不变的俗气的上流社会,心中鄙夷,那种痛快的感觉是我喜爱的。
自我觉醒与救赎使人自由。当一个人处在更广袤的世界时,思想就会改变。很少有人自始至终能活得通透,大多数人都被生活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面纱,被束缚进了一种自我矛盾或自我满足的状态,没有办法看到美好的世界。
所谓的自我觉醒便是揭去面纱的勇气和力量,只有赤裸裸地面对生活才能获得自由,获得真正的快乐。否则只能浑浑噩噩地窒息于生活的面纱之下,或者运气不好,被某件事的厉刃划破面纱,被剜得血肉模糊,痛苦不堪。
自由不止是获得快乐的前提,更是规避痛苦的不二法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