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全名叫《诉讼中:“纳粹地下党”案始末》,记述了一场2013年至2018年长达5年的漫长诉讼。
案情从2011年11月一次抢银行开始,涉案的两名男子在并无明显劣势的情况下,一人将另一人举枪射杀,纵火后吞枪自尽,6个小时以后两百公里外另一座城市的住宅亦发生火灾,4天后三人团伙中唯一幸存者烧毁住宅证据的柴坡投案自首。
以此为引,牵扯出了2000年至2007年间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十起谋杀案,两起爆炸案和右翼恐怖组织“纳粹地下党”。
案情扑朔迷离,因涉案者仅有柴坡一人存活,且案件年代久远取证艰难,听审815名证人和鉴定人,93名辅助起诉人参与诉讼,涉案卷宗二十八万页。
这是一份非虚构的记录,是一次对大陆法系的直观展示,作者用克制冷静的笔法极尽详细的描述了案件诉讼的始末,难能可贵的弱化了自身观点的表达,力求客观的向读者还原诉讼过程的真实。
本书内容不仅围绕法庭内部的案情进展,更着重描述了法庭外社会公众的议论和关注的焦点,这也使得这场诉讼的价值脱离诉讼本身的结果,更多的在于它所引起的思考与讨论。
熬过晦涩难懂的法律专业术语,本书值得一读,四星推荐。
关于正义的表达方式
第一个吸引我,并让我反复阅读力求理解的章节,是旁听风波。
在一个大陆法系的国家如何寻求公平与正义,对我来说以一种新奇的体验。
这一章节涉及的大量的法律条款,法院裁定书的原文,因为它们的生涩拗口、逻辑严密,有时我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来确保自己理解了每句话的真实含义。
愤怒的土耳其记者以席位分配违背联邦基本法为由向联邦宪法法院提起假处分申请,法院也依照法律的条款进行回复,故本章节最精彩的表述在于宪法法院裁定审判长的命令是否误判了基本权的重要价值,这里用大段的描述展现了宪法法院对此事的完整考量,以及对利害关系的详细阐述。
这一部分读起来尤为过瘾,展示了大陆法系的国家对正义的表达方式:比起愤怒的吼叫,不如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
实际上关于正义的表达方式这一讨论,隐含于全书对法律条文细致入微的考究,正如本书所言:“谁欲以正义之名改变一切,不必表现愤怒,而是应当展现专业知识,以及替代性方案。”
与诉讼有关的思考
这次诉讼历时漫长,除去其刑事案件的性质本身,它还是一次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的揭露,即恐怖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危机,对此的思考,其价值远大于案件本身。
诉讼将加害者放置于聚光灯下,民众却手持放大镜对诉讼中的人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凶手为何成为凶手?被害人为何受到加害?种族主义因何而存在?自由社会可以容忍什么,又必须对那些行为进行制裁?诉讼唤起了人们对严肃问题的思考,这些本应艰深的社会与哲学问题在诉讼中变得不再抽象易于讨论。
刑事诉讼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打破沉默,对罪犯表示沉默的社会,亦不可能从中吸取教训,只有当诉讼带来的案件的细节被揭露,被公众讨论与熟知,批判的行动才能开始。
诉讼的目的仅在于伸张正义,还是应当背负更加崇高的潜在意义?媒体及评论员认为这场诉讼的任务在于查明德国社会的状况,但法官对此的回应是:这一要求近乎妖魔化,无知、绝对、貌似高尚。
但实际上,无论民众对诉讼有着如何的期待,诉讼既不能也无法负担改变世界的使命,无论民众对判决的结果如何失望,这场诉讼已经实现了法定范围内的义务。
及其他
孟德楼斯,那个在尚有优势的情况下,杀害同伴,纵火后吞枪自尽的人。
本书不是文学性质的小说作品,关注点并不在人物塑造上,但这个人引起了我的很多兴趣。
从案卷资料中可以了解到,此人家境富裕,受过良好教育,极为聪明,成绩优异,思想坚定在团队中偏主导(这是被杀同伴母亲的表述,在孟德楼斯父亲的表述中认为儿子是天真的追随者),他为什么选择成为右翼分子,在生命的最后他如何思考,我虽然感兴趣想要探究,但真相已经被永远的掩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