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作者: 戊戌日记_大光同学会 | 来源:发表于2022-03-11 23:41 被阅读0次

日更编号:116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指点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这段话就是“启发”和“举一反三”的出处。

聊起这段话,一般会有两种场合,一种是教学,一种是帮别人解决问题。

这里“启”与“发”是两个意思,启,引导,开启,启发的意思;发,发出来,点出来的意思。

老师要会用启发,会提问,那么在什么时候启,什么时候发很重要。启,要在他特别想知道,求知欲望强烈的时候(愤),通过提问等方式去引导;发,要在他已经思考了很久就差那么一点点的的时候(悱),点一下,比如通过比喻、类比等方法,帮学生打通最后一步。

用心理学模型“态度/能力”来讲就是,当他有足够的意愿(态度)时,可以“启”;当他已努力了能力快要达到的那一刻,才可以“发”。

拿家长辅导孩子作业为例,我们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不掌握时机然后就给讲解,不喜欢的时候,你讲什么都听不进去;而没有经过思考的学生,这道题讲了也白讲,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所欠缺的地方在哪里。

所以我在和孩子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多的时候都是在提问题,而不是在讲题。通常,几句话下来,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种情况也常碰到,好为人师就容易犯错误。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没事别给人讲道理。可是当我们大多数都喜欢好为人师。好为人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合时宜的给别人讲你所知道的。别人不想听的时候,你乐在其中;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你还在夸夸其谈,其实对方什么也没明白。白白浪费了时间。

相关文章

  • 1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日更编号:116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几年的教育理念愈来愈倾向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中讲道:“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人的情绪也如同火药一般,当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么是爆炸,要么是自燃。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心情有些沮丧,上课上砸了! 说起来好惭愧,跟着宗大师学了那么久了,直到今天教研,才真正弄懂了单元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有时候跟别人讲道理的时候,总会给人一种“卖弄”的感觉。对方表面上迎合,很可能内心已经在抵触了,这样,讲了也白讲。 ...

  •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

  •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原文】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论语·述而第七》)...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老师成为课堂的观察者,当儿童立场成为课堂的主体,当小组合作成为了英语课堂的常态,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nh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