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午间散步,听了《Tea for Two》小说大半。今早醒来,放不下后半程,闭目听完了结局。
——一时说不出什么,唯有深深叹息。
这个小说讲述了八十年代一批中西混血、移民美国的男性同性恋之间发生的事。
作者用一半小说的气力,描写了这群人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为首的,是出生上海,且为世交的一对年长伴侣相濡以沫40年,开了一家餐馆,是大家身心栖息之地。
男主角是一位金融优质男,他的爱人是一位帅气阳光的大学生。他们之间的爱和异性恋无异。记得那些小细节,他们喜欢坐在阳台,喝着奶茶,品着楼下西点店的糕点。
小说不会一帆风顺,转折是必然。这部小说的转折让观众透不过气。
男主角送给爱人一部莱卡相机,没成想爱人因此遇到劫匪,搏斗中被扔进地铁轨道,被迎来的列车碾成了一坨肉泥……
男主角崩溃失忆,并奔走他乡,一走就是五年。
五年后,他回到原来的饭店,想寻找朋友,一切物是人非。饭店变成了下三滥的酒吧,厨师朋友去世了……
他赶到年长伴侣家,幸好大家都在,但其中一位中风了,日子也不好过。
美国八十年代的瘟疫(艾滋病)夺走了年轻人的生命。男主角为爱逃离这座城市,也逃离了这场瘟疫浩劫。
年长伴侣最终决定去上海寻根,并在返回美国后,选择自杀,拥抱着离开这个世界……
小说结束场景,大家和躺在床上、已经离开的年长伴侣告别。大家没有泪水,或不肯让泪水滑落。
对他们所有人而言,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其中一位年长伴侣也得了瘟疫,生命只有三个月。
这部小说有两个让我痛心的点:
一是大学生的猝然离世。他少年时期因父母离异家庭动荡备受伤害,他遇到了男主角,被完整甚至完美的的爱护着,仿佛重生一般。
二是年长伴侣相伴而去。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结,我们不能选择是否死亡,却可以在自己健康的时候选择死亡的时间和方式。
我不觉得他们在逃避什么,反而觉得他们勇敢自尊地离去很完整。
虽然只是小说,而且在遥远的美国,但播音员的声音就一点点走进了心里,让我目睹了全程,也随着大家的悲欢离合潸然泪下。
我看到留言区,有人说“一场艾滋讲的这么动情”。随即听到了另一位老师关于“生病是我的错么?”的课程。
前者是贬低了艾滋病及患病的人,认为男同、滥交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才导致了瘟疫泛滥。后者则撇清了对疾病的“污名”。疾病只是疾病罢了。大部分社会不认同同性恋,便找一个足够吓死人的疾病,将其与同性恋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仅此而已。
我不想对上面的事情太多评论,因为我知之甚少。
我最后记录一下第一次听《Tea for Two》这首歌的感受——和小说很不搭,过于欢乐和动感了。
想象不出作者如何将这首歌和这个故事连接在一起。
但它们就这样遭遇了,融为一体。这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