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这词,挺大的。
由于工作上主客观因素,不需要去应付他人和多余的杂事,一直以来,圈子尤为纯粹,加上个性使然,尤其是人近中年,更觉得生活清闲自在。
可能,也有孤独空虚寂寞冷的时候,只要保持好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规律作息,其实,生活可以过的很有质量。
以下来自于学习的干货分享:
首先,认识什么是无效社交?
是让你很累的社交吗?不是。很累、很难受、但有收获,就不是无效社交。
无效社交,是指那种无法给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
其次,不同年龄段对无效社交的处理方式不同,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也不尽相同。
时间自由、社交自由都是比财务自由更难达到的水准。
20 岁的特点是:初入社会,社交圈基本没建立,多参与社交,才能分辨出哪些是“有效社交”, 哪些是“无效社交”。
30 岁:已经形成基于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社交圈,需要储存自己的“社交货币”,社交本质上是 “社交货币”的交换,而不是委曲求全。
第三,不介意被评价为“冷漠”,承认自己是个淡漠的人,因为,真实和真诚的追求,远远高于无关人的好评。
第四,社交货币的概念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人们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质塑造自己的产品或思想, 从而达到口碑传播的目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社交货币就是社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个体, 在获取认同感与联系感之前对于自身知识储备的消耗,或者说是谈资,而社会归属感和与他人的联系感,就是社交货币所购买得到的产品。
第五,“社交发起人”的概念
社交发起人”是围绕某个具体交流目标,把擅长不同方面的各路人等,按照“有效沟通”的原则召集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彼此支撑和成长。
三种有社交问题的人
第一类人患有社交恐惧,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
第二类人心理上想要社交,也愿意主动出击,跃跃欲试但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第三类人被大家视为“交际花”,和谁都能说上两句话,但实质上没有建立任何稳定的社交关系。
它有三个要素:
A.社交发起人具备过硬的组织能力
B.参与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准
C.交流目标十分清晰
第六,社交的真正优势
A.消除信息差。很多高质量信息,只存在于某个圈层中。 比如快速消费品领域的“宝洁系”,互联网领域的“腾讯系”“头条系”,服装领域的“广州系” “杭州系”等等。
B.找准自己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定位。人对自己的判断,难免不客观和盲目,见到过足够多的圈层和人群,我们对自己智力、能力、心态、资源的打分会更加公允,不切实际的幻想将变少。
C.存在感和幸福感更高。社交是对思考、语言、组织等各种能力的正向反馈,最明显的例子, 老年人如果朋友太少,交流对象不多,更容易患各种疾病。
最后一个观点:
简单的情商就是当一个真诚的人,最有效的社交就是当一个真实的人。 而前提是,我们都知道真实和真诚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