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一周的互联网,出现了不少事件,如百度再次出手收购一家90后公司渡鸦,并把度秘团队升级为度秘事业部,均直接向陆奇汇报工作;滴滴内部开始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的同时,美团则在南京地区试点打车业务;而36氪推出了数个付费订阅专栏后,微信表示“付费订阅”即将上线。
而以上我回顾的几个点,似乎也正回应着此前对2017互联网预测的几大趋势。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这个在很多用户看来虚无缥缈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无论国内的BAT,还是国外的Google、Facebook无疑都在这个领域投入重兵。2.精耕细作,面对互联网用户红利的消失,想要继续扩大用户规模,两条出路,一个是走向海外,另一个则是深入农村。而在用户规模难以扩大的当下,就需要优化内部架构及业务形态,以从现有用户群获取更大的收益。3.消费升级,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无疑内容付费浮出了水面。不过虽然16年罗辑思维推出的付费订阅产品得到获得较大关注,而喜马拉雅的付费音频专栏也创造了较大收益,但是关于微信的“付费订阅”,笔者看来或许没有那么乐观的前景。上月上线的,张小龙亲自抓的“小程序”,从一年前就被科技媒体关注,上线后各方追捧,可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似乎就很少再听到其声音,可见关于未来,不管多厉害的人,也无法完全把握住。
但纵观一切,人工智能这个大趋势,没有人会去否定,而质疑的则是其真正到来的时间。有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可以写篇人工智能的文章,随意发挥,不会有人敢评论对错,因为也没人说的清这个事。
2016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先有AlphaGo战胜李世石,到了年底又有Master连胜60场,横扫中日韩围棋高手,一时间舆论为之震惊。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而其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如果从外行的角度来理解人工智能,就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数据和算法,如互联网公司一般获得远超传统企业的估值,就是因为其对用户数据的把握,而那种具有大量数据储备的公司,配上足够的计算能力,则可以促使机器作出更加复杂,更类似人才能胜任的工作。
在人工智能受到各大公司追捧的另一面,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自己工作被取代,当年的工业革命,让人们从体力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而现在需要脑力劳动的工作,机器也逐渐可以胜任,所以也有经济学家提出,21世纪最大的经济问题,就是多余的劳动人口如何安置的问题。处于当下的我们,应对所谓的大变局,其实能做就是保持不断的学习,并且与其想着如何与机器赛跑,不如带着机器一起奔跑!
作者孙凌,连续创业者,大学生成长导师,深耕校园市场六载,分享个人思考心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