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命的印迹
靳志勇|说说“预测”(完整版)

靳志勇|说说“预测”(完整版)

作者: 靳志勇 | 来源:发表于2018-10-11 17:52 被阅读272次
    课堂现场

    写在前面:

    2018年10月11日,县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在邹平县开发区第三小学隆重举行。

    上午,因时间关系,我的“说课”并不完整,也不准确。会后做一“完整版”,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下面我就《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节课和第四单元,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共分两部分来说,第一部分,对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一特殊单元,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部分,对这堂课,说说自己的思考和困惑。

    先说第一部分:谈对第四单元的理解。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暑假期间,市教科院曾经组织过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材培训。在那次培训会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这本书里,加入了两个特殊的单元:第四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第五单元,写作单元。

    这是较之于之前所有教材的最大的不同,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理念的深化。

    阅读策略这一概念,是由原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提出的。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阅读技巧不一样,最大的不同,我认为是策略是具体的,是自觉的,有计划的运用,可随着阅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而阅读技巧是零散的,是概念,不会因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比如联系上下文,是技巧,因为教每一篇文章,老师都可以告诉学生:请联系上下文。但是,如果上升到阅读策略,它叫“联结”。联结内容更丰富,可以联系文本、与文本相关的文本信息、网络信息、已有事物、生活经验等等。

    阅读策略,不仅能够获取信息和感悟情感,更主要的是评价鉴赏和迁移运用。


    第四单元,交给学生的阅读策略是“预测”。

    什么是预测?

    概念很多,也很杂。我提供一个,大家来思考。

    “预测”指的是,阅读者根据已经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以及文本的线索,对文章的内容、主题、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后续故事、写作方式等作出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寻找依据,对假设加以验证或修正的一种阅读策略。

    你看,我们刚刚上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学生就是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以及文本线索,对情节发展(读完一二段,后面还可能发生了什么)、主题(先前同学们认为老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原因是“愿意倒,可总在乐于助人,所以总也不倒。后来预测的原因是“自己不愿意倒,希望自己对人有用”)、人物命运(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你估计老屋长什么样子,什么脾气?)等进行预测。

    这个概念很长,提炼四点:第一,预测是有依据的。第二,预测是有假设的。第三,预测是需要验证的。第四,预测可以修正。

    学习预测有什么好处?

    一、如单元导语所言,阅读之旅会充满乐趣,产生阅读期待。如阅读侦探书,总希望早点知道凶手是谁,一边读一边预测,乐趣斐然。再如观看电视连续剧,总希望知道主人公的结局是什么,一边看一边预测,很有乐趣。

    二、极大的提升读者的阅读参与度。以往读课文,课文是课文,自己是自己,没关系。现在一读一边预测,把自己放了进去,自己有时成为作者,有时成为主人公,参与度提升。

    三、运用“预测”策略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再局限于“听说读写”,而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运用阅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个人的兴趣,拥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现场

    本单元的编排和普通单元有相似的地方:精读、略读、识字写字、课后题等等。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普通单元,可以跳着上,这课,先上后上,没关系。但,这个单元,三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出现,联系紧密。

    个人认为,你必须按照教材要求,一课一课按顺序上。

    为什么,做一个简要地分析。

    概括地说,第一课,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目标是“学习预测”。第二课,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目标是“练习预测”。第三课,略读课文《不会叫的狗》,目标是“独立预测”。先学习,后练习,再独立阅读,三个目标,具有递进性和连贯性,不能随便打破。

    具体地讲,《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教材中旁批、小泡泡、课后题的表格,这些都是给学生学习预测提供帮助。这节课学完了,大家可能要粗浅的明白,预测要有依据,依据来源于内容线索、题目、插图、阅读和生活经验。还能感知到,预测与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重点不在对与错。

    然后,带着这些基本的认知,我们才能进行下一课的学习。

    你看,下一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两个课后题,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干什么?

    一是继续有依据的预测。二是比较自己的预测和故事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是对于不同点,调整思路,及时修正,继续预测。四是根据文章和书的题目,预测内容。

    这四点,有上一课的学习项目,也有新增加的项目,如第三点要求学生修正预测。总之,这一课是对前一课学习内容的再度练习和深化。如果没有前一课做铺垫,这节课,没法上。

    学习了,做了一定的练习,给你一篇故事,你能不能迁移运用,自己独立做出预测。这便是下一课《不会叫的狗》的目标。

    《不会叫的狗》,课后三个题,依然是在引导学生预测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结局,根据已知线索对预测的思路,进行有效的调整,继续使用预测进行独立阅读。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新的项目和要求。

    第一,第二题,右边这个泡泡,内容是“和同学交流的时候,我会注意听听他们的预测是否有道理”。

    这个要求有别于前两课。“听听他们的预测是否有道理”,会有三种答案,一种是没有道理,即使有依据,逻辑上不通。另一种是有道理。还有一种是,相比较这个有道理,那个同学的预测更有道理,更出人意料,更发人深省。

    这说明什么,预测有高低之分,有上下之别,不是所有的预测都叫“预测”。这是在干嘛?是对“预测”进行鉴赏性评价,要求明显提高了。你看,这里所隐藏的要求,本质是对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后第三题,“选一本不熟悉的故事书,读的时候,在某些地方,停下来,预测后面发生的故事”,这直接指向了整本书阅读,将预测迁移运用到整本书的阅读上。还记得第二课的课后题,怎么说的吗?“根据书的题目预测内容”,而这里往前走了一步,读书给同伴,在某一地方停,预测故事情节。无论对于读书者,还是预测者,此举大有裨益。

    简言之,三篇课文,童话故事,结构相似,联系紧密。这便于学生把前一篇学到的“预测”策略在后一篇中迁移运用,同时又在后一篇中适当增加新的“预测”项目,从而实现“预测”能力循序渐进,不断上升。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运用预测策略,来预测别人的名字及意义。写作《续写故事》,则是预测策略在习作中的实践,引导学生运用预测方法预测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利用三篇课文的范例具体指导。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则是对预测策略的梳理总结。

    如果用暑假培训的说法就是,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语文园地,梳理总结,口语交际和习作,在口头和书面两个层面上的实践运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单元是小学整个六年阅读策略单元的“奠基之旅”。


    现场

    再说说第二部分,结合这堂课,说说自己的思考。

    第一,这堂课最大的难度在于,于我而言,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此方面的研究型专著。于生而言,大家不习惯这样的语文课和思考和表达方式。

    所以,课堂上我在强调,你要用预测的语言进行表达——我觉得可能是什么?我估计怎样?我认为他应该是怎样?说清依据很难,所以课堂现场,当小男孩说不清的时候,我及时提供给他一个思维支架——我读到( ),就预测到( ),因为( )。虽然他还是不熟练,但一定要有这个意识。预测语言和预测思维的建立,需要日常课堂的训练。

    传统的语文课,听说读写,都点像相声的说笑逗唱。学生们很适应有感情朗读,分析词句篇章,感悟作者感情等这样的教学环节。

    但这节课,没有这样的教学环节。有的是有一定速度的默读,有的是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老屋,你估计他什么样子,什么脾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这些情节,你是怎么预测出来的呢?你觉得作者可能关注了那些线索,做出了这样的预测,你怎么看,你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等等。

    这些问题,十分具有挑战性。但,它可引发学生广泛、持久和深度的思考。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回应,如何在“天马行空”中调控课堂,如何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以此为切入点,实现有所得,有所悟。

    第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精读课,两课时。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尝试根据题目、插图和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感受预测的阅读乐趣。这一目标来自于“阅读策略单元”这一功能单元的教学要求,突出语文要素,解决主要功能。而第二课时,我们再来解决字词句段篇等阅读教学的保底的教学目标。

    这里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我们把顺序颠倒了,第一课时,解决字词句段篇;第二课时,学习预测。那,功能单元的主要功效会大大减少,起不到应有效益。因为通过第一课时,大家对这一文本,非常熟悉了,思维形成了固化,即使你让他预测,他也只会想到故事的原文,原文对学生学习预测的干扰太大,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预测。

    另一种可能是把这篇课文当成了一般性的童话故事,按童话故事的思路开展教学。注意,这篇课文如果放在其他一般性的阅读单元,它就是一个童话故事,按童话故事的思路教学,没问题。如果放在预测单元,还按老套路上,个人认为,偏离了编者和教材的意图,不利于学生对于预测的学习和理解。

    第三,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还是要求不要求,学生们已经或多或少地读了这篇文章。所以,如果你想完成单元导读中的“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的任务,需要灵活地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有效调整。

    之前,见一专家的文章,说,是可以让学生用白纸捂着下面的内容,一边读,一边模仿着课文中的旁批,自己写预测内容。我认为这是掩耳盗铃之举,并非教学的最佳方法。再专家的话,也要掂量掂量!

    我做的改变是,不管学生读了没有,或读的多少,上课前让学生根据开头第一段和第二段,猜写下面发生的故事。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之后,选择两篇互补性强的文字,课堂上供大家比较学习。

    比较“预测文”和“原文”,分两个层面,一是让作者解释“不一样”的地方,向同学们讲明白你是如何预测出来的,讲清楚你的思维过程,二是同学们来判断作者是关注了哪些线索,做出了这样的预测,并由作者来做出最终的验证(问作者,你是这样想的吗?有没有补充?)。

    之所以这样来设计,既是基于三年级孩子的实际认知水平,也是对接了暑假培训中,关于此单元教材解读的三个理念: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细节,通过“预测-证实”建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第四,学生对于预测并不是一无所知。很多时候,学生在不自觉地使用预测进行阅读。通过本课的学习,尤其是现场的师生的临时对话,帮助学生及时提炼和感知到“原来,我在使用它进行阅读;以后,我可以有目的的关注文章线索来预测故事内容;“根据这条线索,我还有别的想法”等等这种体验。

    这节课的倒数第二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预测故事走向。一生说,三只老鼠来求助。另外一生说,鸟把老屋当做自己的窝。

    面对现场生成,我这样的评价:两位同学的预测走向完全不一样,前一位同学是根据前面的情节结构(反复出现小动物来帮助老屋)进行的预测,而后一位同学则预测了小鸟,把老屋当做自己的家,永远不离开,永远陪伴老屋,这是基于生活经验的预测,也是对文章主题的预测。现场对学生的观点和预测内容,及时地发现,精准地提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深度学习预测。

    第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比如本课课后题第二题,填写表格,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不好懂。如果读完课文,直接填,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怎么办?变成学生们听得懂、看得明和说得清的语言。 “你是怎么预测出来的,能不能按照这个句式,我读到( ),就猜到了 ( ),因为(    )。或者,我由(  ),就预测到会发生(  ),但是故事真相是(  )”,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过程,一览无余地展现了出来。

    预测,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互相可见。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自己还有很多困惑。

    这里,提三点困惑,供大家思考。

    第一,教材里涉及三个概念:猜测,推想,预测。这三个概念,我们是否真正地明确和清楚?如果不明确和不清楚,那我们的教学会有偏失。这是“本”,本立而道生,无本,教学则失向。

    第二,小学三年级的预测应该教到何种程度?比如本单元的第三课,让学生区分预测是否有道理。这涉及到评价和鉴赏,难度很大,我们应如何把握?

    第三,教阅读策略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所获,都能保底?这节课参与人数不多,可能与教师设计,与大家的学习习惯,有莫大的关系。日常课堂如何帮助那些学有困惑的孩子,如何借助优秀学生的预测引领,实现互学、互帮和互助?

    所有的这些,都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既守正又出新,既以生为本又注重教师引领。

    谢谢大家!

    现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靳志勇|说说“预测”(完整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ti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