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下,正值雨季。
闲暇去毗邻绿地公园跑步锻炼的时候发现,原本觉得很不错的跑道被无数小水坑链接起来的大项链占据。运动的兴致一下就低落了。
凑巧之前对“海绵城市”有些了解,就不禁暗自感叹起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看来还得加快弘扬、推广。如果公园绿地人行道都是渗水砖的话,估计就不会留下那么多小水坑,妨碍人们锻炼、散步了。这样公园绿地的海绵效应会更好一些。
就地渗透,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早在2001年7月31日,日本发布的《东京都雨水渗透指针》就规定,要通过建设透水性路面、透水池、绿地等办法,把城市屋顶、庭院、运动场、停车场的雨水尽可能渗透到地下。
为何如此呢?
之前一名住建部门学者型官员对城市“内涝”产生的解释,也许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就地渗透”的重要性。这名官员认为,原先的自然地貌被人为改变是城市“内涝”产生的根源所在。人们改造自然,平整土地,在其上建立了无数高楼大厦、各式场所、铺设沥青的快速通道,却没有充分考虑到雨水的去向和降雨量,导致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增大,大量雨水集聚于低洼处形成城市“内涝”。
基于此,也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在于想尽一切办法让雨水实现就地渗透,回归自然,预防城市“内涝”,并强化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当然,考虑到之前快速扩张在全国各地形成的庞大城镇规模,这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支出,也需要做好规划、分步实施,才可能实现。
花钱把雨水送走,这个办法,不知道会不会引来骂声。
如果想骂,不妨等一等。因为,就地渗透只是第一招,海绵城市建设没你想得那么简单,还包括了蓄水和城市管网排水等。
比如在英国、德国,不少家庭都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让房屋顶、庭院的雨水通过管道流向地下室的超级“蓄水池”,用于满足家庭花草灌溉用水、非饮用水的需求。为了确保“蓄水池”家庭建设,英国甚至采取限制别墅每日用水设计开工许可的办法倒逼家庭建造雨水收集系统。不仅如此,在极度干旱的美国加州地区,不少专家想尽办法积蓄净化雨水,用于本地饮用和灌溉。这不仅有效分流吸纳了雨水,还起到了节约优质水资源的意外效果。
收集并净化雨水,用于人们饮用、灌溉等,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普遍做法。
那么,就地渗透、收集使用之外的雨水怎么办呢?
越来越粗壮的城镇排水管网,挑起了这一重担。在此方面,新加坡建设地面建筑之前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建立大型蓄水池和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等做法,在防止城市“内涝”方面作用明显。
我国有些城市,尤其是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也开始从规划、建设大型蓄水池、升级排水管网等方面着手,排掉多余的雨水。要不然,照近年来的短期骤降雨量看,我们在陆地体验海上生活的日子就不远了。国内不少城市排水口附近的降雨量感应器及政府应急方案、新兴的综合管廊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等都在为雨水的排、处理、循环利用综合系统添砖加瓦。
“排”是为了避免“涝”,而非不使用。能用还是要用的,尤其是在地下水枯竭的华北地区、干旱地区,这对缓解旱情、补充工农业用水和饮用水等,都是不无裨益的。
想一想近年来那些被雨水淹没致死的无辜生命,看一看周边紧锣密鼓的各种工程项目,假如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就地渗透、积蓄使用和排水循环利用等能早一日被大家知晓,能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渗透到各类工程项目建设中去,至少今后我们建设的公园、运动场、高楼大厦、别墅小院、停车场都会成为海绵城市的样板、示范,发挥出海绵作用的,而非海绵城市建设的“负面增量”。
希望城乡规划、建设和项目工程设计建造者能够充分吸收、大力弘扬这些新理念,不断快速扩展践行新理念的领域和地理范围,为大家早日实现不内涝的宜居之地而努力奋斗。这不仅可以节约财政支出,还可以对人们雨季美好生活作出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网上搜索“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资讯,加以了解。如果到“海绵城市”旅游,不妨关注下相关建设情况,也算在旅游中干了点“正经事”。
幸福生活,从弘扬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开始。
(完结)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