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一生都是在各种选择中度过。
每做出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你同时在放弃另外一个人或者事。
每个选择都是有成本的,从经济学来说,选择A而放弃B的代价就是A的机会成本。
现实生活中,考虑机会成本有什么意义?
了解机会成本会让你在面临各种选择时,能理性地做出决策。
对于大学生,可能他面临的选择是找工作还是考研?
对于上班族,他可能要纠结,是继续拿着一份薪水安份上班还是出去拼一把和朋友去创业?
对于一个刚生娃的职场妈妈,她也许在心理已经挣扎无数次,到底是辞职带娃,还是继续上班让小孩放老家?
我们的时间,资源都是有限的,你不得不做出选择。
如何理性选择,并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答案就是做任何选择前,先思考选择A的机会成本,即B的代价。

简单点说,假设你现在要去读研,但是如果这三年时间你选择工作,第一年你的收入为5万,第二年参考市场平均水平7万。第三年参考市场平均水平8万。
那么你选择读研的机会成本就是20万。
要不要读研,你需要比较读研的机会成本和你的预期收益。
当你选择做A事的机会成本越高,人从理性出发其实更加不会选择A。
纵观历史的发展规律,朝代变迁时起义者大都是流民,草寇之类的无产者。比如陈胜,吴广,刘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群,其实他们选择起义的机会成本很低(不起义,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向死而生)。选择起义才是理性的选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记得中学时学历史,老师提到辛亥革命的失败,总会定调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即“革命性“不彻底。如果从经济学来看,为什么革命性不彻底,是因为这样的人群,他们有资产有家庭,选择革命代价很大,即参加革命的机会成本很高。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高明之处在于,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革命需团结一切无产阶级。
现实意义上来说,当一个行业处于风口且一开始无规范,进入门槛低。你会发现从业人员基本都是社会语境下的三低人员。
比如80年代改革开放,商业慢慢复苏。很多人开始干个体生意,赚得盆满钵满。当时有个词很流行叫“万元户”。
什么人成了万元户?其实就是当时游离在体制外的闲散社会人员。
因为进入的门槛低,他们的机会成本也低。百废俱兴的年代,有市场需求,这样的人群迅速逆袭。
这样的机会还有吗?离我们最近的风口,就是2013年微信兴起的时候,伴随着微信的普及还有个职业兴起---那就是微商。
风口来临,连猪都能飞起来。2013年开始,微商行业开始经历野蛮式生长。很多草根,抓住风口从小白逆袭成千人团队老大,收入流水一个月几百万。最开始这波微商从业人员,很多是90后在校大学生,全职妈妈。
为什么是他们?首先微商行业进入门槛低,没有学历,经验要求,再者他们本身没有工作,去从事这样的网络兼职,机会成本很低。
最先抓住机遇的人,当然也能收益行业巨大利润。

当你意识到做任何事都能赚钱的时候,选择不做什么,才真正是对你智慧的考验。
时间是有限,集中精力做机会成本低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