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1级传播学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现代社会(5/8)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现代社会(5/8)

作者: 21级杨俊周 | 来源:发表于2023-05-06 16:26 被阅读0次

    现代人对于碰触的需求逐渐走向两个极端:其一是随着服务业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碰触趋向于变得越来越少,走向无接触的趋势;而与此同时,人类的本能驱使着接触的需要,亲密接触对于生理与心理的疗愈作用无法替代,“肌肤饥渴”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例如推拿等需要持续肢体接触的保健形式,付费或免费的陌生人拥抱,宠物的饲养热潮和隐藏于其后的爱抚需求,等等。就像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所言:

    我们确实非常脆弱。我们很孤独,但是又害怕亲密关系。

    《自我选择的孤独》即以此现象作为基点出发,讨论触摸、身体侵害、人居空间和孤独感,全书也由此分为四大篇章组成。新颖的立意、跨界的命题和前沿性的解读视角让这本书不单纯地讨论社会或哲学问题,也兼及心理学、法理学、人类学、文学、历史、设计学、伦理学等开放的区域和内容。

    "指尖的触感"部分讨论触摸与欲望。从社交到理疗,从亲密关系到护理,种种社会现象的剪影让现代人对于触碰的需求愈发明晰:渴望以触碰的形式带来的身心调养、愉悦和舒适却恐惧触碰可能带来的伤害——作者由此总结:

    人相对他人的开放性始终都是最重要的,直到生命的重点依然如此。

    "不受伤害的权利"部分讨论人对他人的权力,也由此解释了为何现代社会越来越对人的脆弱感到敏感,因为脆弱本身就意味着具备感知能力的自我容易被伤害的处境,这种性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现代社会对脆弱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的权利和人对他人的权力的关注。从犯罪到爱情,人与人之间关于权力的互动无处不在,因而这种对接触的敏感性,也是人们对拥有更加美好的权力秩序的希冀。

    “保持距离”部分探讨了空间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居住空间的形态与条件意味着、也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从社区居住模式到老年人的居住形式,再到单身社会这一持续的倾向,无不反映了一种使用者原生性的、自发的孤立模式倾向和设计者自上而下希望开放这一局面的期待。神经学家卡乔波的研究表明,独自居住并不是影响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但非自愿的独居所导致的孤独感却会造成健康风险,甚至导致提前死亡。

    除此之外,大分工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也让家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具备了新的形式,即通过屏幕进行互动和相互感知。网络的存在让我们接触到大量的”他者“,但是否最终通向的唯有自我,还是值得观察的议题。

    以上种种,由此引出“被驱逐的自我”这一最后部分,作者伊丽莎白·冯·塔登为现代社会中的“自我”画像,他(她)们要求独特,真实,渴望通过改善而获得价值体系的肯定,渴望逃离机械的劳动模式——自我和外界不断地进行着循环往复的追逐和被追逐的过程。

    《自我选择的孤独》由于涉及了过多的议题,而被人指斥为像一盘“大杂烩”。但无可辩驳的是其中的逻辑与立论顺畅而清晰,即使涉及了如此众多的领域和学科,依旧具备酣畅淋漓的思路和精准明确的表达。作者以其跨界的敏锐度捕捉到了关于接触和脆弱的复杂命题,并且勇于挑战和反思,已经十分难得。虽然这本书并不能提供未来的完整解决方案,但依然保持和回寰到一个诚恳的愿景,即期待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通过保持着脆弱而保持着高度灵敏的感知力,自愿地持开放态度与他人亲近,前提是具备不受侵犯的能力与环境。

    愿每个人都不必忍受非自愿的孤独,拥有足够开放的心态和足够丰饶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现代社会(5/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yc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