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
2022年乒乓球亚洲杯,印度长胶选手巴特拉首轮淘汰国乒主力陈幸同,季军赛战胜日本悍将早田希娜,夺得亚洲杯女单铜牌。
颗粒打法,再一次焕发生机。
着眼颗粒打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1)颗粒打法为什么日渐式微?
(2)颗粒打法为什么遭受偏见?
(3)颗粒打法的未来发展如何?
-2-骄傲
当今乒坛,无论职业还是业余,两面反胶、弧圈快攻,成为绝对的主流打法。
于是自诩正统的双反弧快流派,便对颗粒选手颇有微词,说他们是旁门左道、投机取巧。
说到气愤处,振臂高呼:“废除颗粒胶!”
大有一股乒坛苦颗粒久矣之势。
的确,乒坛苦颗粒已久。
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容国团,正是直板单面、正胶快攻打法。国乒男、女队的首个大满贯,刘国梁和邓亚萍,一个是正胶,一个是长胶。
那些耳熟能详的颗粒前辈们,如庄则栋、李富荣、江嘉良、谢赛克、张燮琳、丁松、王涛,就像一支奇兵,在乒乓世界打出一片天地,见证国球的兴起。
即便来到21世纪,颗粒打法仍然活跃在世界舞台。
国乒的曹臻、木子、侯英超、马特,胡丽梅、刘斐、何卓佳、张瑞、孙铭阳,日本队的福原爱、伊藤美诚、佐藤瞳、木原美悠,韩国队的朱世赫、徐孝元,德国的菲鲁斯,瑞典的M-法尔克,希腊的吉奥尼斯,还有海外乒团的韩莹、李洁、倪夏莲……
挑近的说,法尔克进世乒赛决赛,伊藤美诚对国乒女队格局的改写,侯英超在T联赛雄风犹在,状态向好的孙颖莎被孙铭阳狙击……
颗粒打法,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式微
可是,颗粒打法为什么日渐式微了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里同样适用。
我说颗粒打法是出奇制胜,奇在它怪异的本性和稀缺的地位。
总体来说,颗粒胶的特点可归结为:正胶“快”、生胶“沉”、长胶“怪”。特别是长胶的怪,业余球友闻之色变。
与反胶对比,颗粒的怪异导致上手和掌握难度很大,于是便成了稀有打法。而越是稀有,则越是怪异。
怪异和稀缺,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但在技术和技巧上,它的致命弱点是,不够全面,做不到像反胶一样,台内台外、近台远台、攻防兼备。
加速颗粒式微的原因,最后也落到器材革新和技术进步两点。
器材方面,特别是大球对速度和旋转的削弱,直接造成了颗粒优势的削弱。
技术方面,对反胶的台内球和大路球的熟练掌握,特别是拧拉和弧圈技术的成熟,使得颗粒打法的前三板优势不再。
-4-偏见
本来已是稀有打法,却还要忍受球友的诟病,让颗粒打法更加举步维艰。
谈及球友们不喜颗粒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掌握困难。首先是自己入门困难,其次是由于球性怪异,经常打球没朋友。
第二,比赛难赢。由于怪异和稀缺,平时练习要么接触不到,要么不想接触,导致业余球友打比赛的时候,要么很难受想放弃,要么还没适应就唧唧。
第三,违规颗粒。为了赢球,业余赛场会出现一些大颗粒或者固化等违规颗粒,让业余球友苦不堪言,骂骂咧咧走出体育场。
-5-未来
对于颗粒打法,我们应该有两点共识。
在心态上,无论颗粒还是反胶,也无论胶粒违规与否,转或不转,正常转还是反旋转,都是乒乓球旋转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颗粒给乒乓球的旋转增彩。
多玩玩,熟练后其实也是很好玩的。
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其实是自己的不完美。对陌生事物的排斥,对新鲜事物的恐惧,以及进步事物的懈怠。
在技术上,伊藤美诚、木原美悠以及侯英超之所以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他们结合了颗粒和反胶,充分发挥了扬长避短的理念。
反胶的全面性,存在于理论上,实战中的六边形战士,也就巅峰的马龙一个。
六边形之间,便是颗粒的生存空间。
未来,颗粒打法也尚有一席之地。
第一,名将的激励。从大满贯选手邓亚萍和刘国梁,到我行我上的侯主播,还有威胁尚存的伊藤美诚,让人们看到颗粒的精彩还在续写。
第二,成绩的驱使。打反胶遇到技术瓶颈,又要拿好成绩,总有人剑走偏锋。
第三,老年的选择。当我们老了,跑不动了,抡不动了,换换颗粒,还能整整年轻人。
第四,法无禁止即可为。业余赛场嘛,刷胶刷油都行,再固化固化,不过分吧。
-6-结语
大满贯丁宁,过削球关也用了好些年。
当我们理解颗粒效果也属于乒乓球旋转的时候,便会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它,以强大的姿态战胜它。
最后,用一首词来结束本文吧。
《卜算子·自嘲》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