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被爱”之间的距离】
做一个向日葵族的人,善于发现细微的小幸福,也没有太大的野心,容易发现事物好的一面。
抗压力、耐击打,能随时随地发泄压力,拥有感恩的心,对生活充满热情的阳光天性。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心情也是自己酿造出来的。
时时刻刻都在爱与被爱之间穿梭,变得好熟悉,幸福变得好浓。
有的时候不是孤单,想要找人陪。而是落寞,不知道何处才是藏身之处,何处才是宣泄之地……
一、爱自己,不惜一切发展自己。
年轻的生命,要指向成长。
然而,太多人的生命中,成长非常不易,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停滞下来。
有时候阻碍成长的,是贫困;
有时候,是因成长带来的内疚。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孩子,你要穷尽一切发展自我。
也许你在突破的过程,会背叛父母、会伤害到别人,因而感到内疚。
但要知道,活出自己,是对家族最大的祝福。
所以,在“发展会内疚”以及“不发展就不内疚”这两者间,前者一定是对的。
发展本是令人激动的事,但在发展自己时,却被内疚感缠绕。
内疚,是成长路上的另一大障碍。
如果说贫困是看得见的河流中的岩石,那么内疚,就是河流中的暗礁。
我看到很多人,应该是无数人,为了避免巨大的内疚,而去追求一份清白感:
“我谁的都不欠”,
“哪怕是父母的我也不欠”……
结果是,让自己的生命陷入了停滞。
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所以,与其为了避免内疚而陷入停滞,不如带着内疚去发展自己。
甚至,在一些极端环境下,我们也要不计代价地发展自己。
如果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了不内疚,为了追求清白感,而让自己的生命停止成长,真的很可惜。
所以,我们要不惜一切发展自己。
而在此过程中,关键的是,我们的能量不被卡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这时候,当爱与能量都流动起来,我们的生命指向成长。
最终,我们的成长也会带动家庭变得更开阔更有资源。
所以尽管发展、突破自己的过程,你会内疚,会怀疑自己,会担心被嘲笑……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发展自己。
二、“摆脱不开”是人生悲剧的起源。
成功的秘诀就是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
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
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
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差误时光。
“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可也。”有这样果决,悲剧绝不会发生。
悲剧之发生就在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儿垂涎打算盘。
“摆脱不开”是人生悲剧的起源。
畏首畏尾,徘徊在爱与不爱之间,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
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
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
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
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三、“被爱”同样是一种能力。
与爱一样,被爱同样是一种能力,但我们常常只关注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一个惧怕被爱的人,总会认为只要我足够独立,就不再需要被爱。
但现实往往是,这样的人,会孤独且无望。
(一)“爱无能”的表现方式。
1、一旦被爱,会变得非常恐惧不安。
你拒绝一件东西,往往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告诉你,这个东西是不好的。
因此,当这个东西降临到自己身上时,人最大的感受,往往是恐惧和不安。
2、只付出,难索取。
因为小时候有被爱需求时,总是被苛责。
所以很多“被爱无能”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不配得感”在作祟:
原本的我,是不配被爱的;我要为对方付出很多,才能勉强被爱。
于是,在关系里,他们总是习惯为别人付出。
(二)获得“被爱”的能力的方法。
1、哀悼过去。
如果,我们因为过往的体验,而成长为一个害怕被爱的人。
那么,要想慢慢溶解这些恐惧,我们可以试着:
哀悼过去那个“不被爱”的自己。
我小时候被爱的体验,确实是分裂的,并没有被好好满足。
这都是“非常惨”的事实。
而且,这些事实一旦发生,就永远不可能更改了。
那么,我接受这些事情的发生,承认它们让我痛苦了。
然后允许自己为此悲伤、愤怒,甚至是嚎啕大哭。
接着,去理解现在这个“惧怕被爱”的自己。
告诉自己,现在的远离被爱,其实是:
对过去没被好好爱过的“内在小孩”的一种陪伴。
但是现在,我不再是那个缺爱的小孩了,我已经可以去接受别人的爱、有力量去承接新生活了。
如果一直纠结过去,就会被它裹挟,成为我现实的困境;
如果接受它已经发生,无法改变,我才会有破局的可能。
2、觉察自身。
当自己被爱时,总想加倍回报对方,从而在关系中一直拼命付出,不断忽视自己时。
在这些时刻,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究竟在害怕些什么?
如果我不这样做,又会怎么样?
是怕如果不回报对方、不拼命付出,自己就根本不配爱吗?
如果是,那就去验证:
自己害怕的这些事情,究竟会不会真的发生。
去观察,对方真的需要我回报他们吗?真的认为我不配被爱吗?
如果都不是,是不是就意味着:
其实一切,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糟糕;
其实,我们是可以更坦然地去被爱的。
3、检验对方的真实感受。
当我们在关系中体验被爱时,可以去思考两个问题:
当别人给予我帮助时,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接受他们的爱,对方会成为怎样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需求。
所以,在帮助、关爱我们的过程中,别人或许也能从中获得满足感。
渴望被爱,本身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请相信,一定有人是真正爱你的。
在那些时刻,请不要怀疑和害怕,因为,你本来就很值得好好被爱。
四、“指责式关心”及自我疗愈。
(一)“指责式关心”是造就痛苦的根源。
对许多孩子来说,一个人痛苦,但如果把痛苦告诉父母,常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而“指责式关心”,就是造就这种痛苦的根本来源。
它不仅给不了孩子半点宽慰,反而让孩子更加痛苦。
自己已经过得这么不好了,最亲的人不但没有好好关心自己,反而在不断地指责自己。
有的人,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依赖别人。
只是因为过往每次求助,不仅得不到真正的抚慰,反而得到的是双倍痛苦,他们才选择紧闭心门,逼迫自己独立。
而这种独立,往往只是表面看起来坚强,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独立。
实际上在这里面藏着的,是一种强撑硬挺的感觉,非常心酸无奈。
在现实中,有很多人。
一方面,内心渴望跟家人倾诉,但又深知会得到双倍的痛苦,所以放弃倾诉。
另一方面,放弃倾诉后,只能靠自己,活得非常独立的同时,又成了一座孤岛。
一路走来,一定经历了很多不容易的时刻。
(二)自我疗愈,以此获得更多力量。
1、看见父母的局限,接受现实。
很多时候,父母因为自身的局限,无法达到我们对他们的期待。
这于我们而言,是巨大的缺失和遗憾。
同时,我们会为此而痛苦、委屈和愤怒,这都很正常。
但只有承认这些事实,看到父母的局限,我们才能从中解脱出来。
2、课题分离,不再承接父母的内疚。
有时候,父母指责式关心的背后,是因为:
他们无法承接“自己帮不上孩子”而产生的内疚感,只好通过指责孩子的方式,把内疚感转嫁给孩子。
而课题分离,是能去袒露自己过得不好,不再配合父母演好孩子,也不再承接父母的内疚感。
3、寻求新的关系。
对于很多被迫独立的人来说,意识到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非常重要。
如果无法从家人那里得到安慰,那么我们可以寻求新的关系,去获得支持。
他们可以是朋友、亲密关系或者咨询师。
你人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孤单一人,但这并不是你的错。
你生于一个糟糕的环境,也没有得到需要的支持。
但你一直是可爱的,在你成年遇到的人能够看到这一点。
而我们一旦与这些人有了联结,就会发现,不强撑硬挺,也是可以的。
当然,需要澄清的一点是:
与他人建立联结是疗愈自己的必经之路,但不是最终答案。
有时候,我们还是会有很多事情不愿和别人分享,或者还没能找到新的关系,与别人建立联结。
在这些时刻,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独自面对。
因此,当我们能在一些关系中获得力量,得到疗愈后,我们还要学会“自我联结”,为内心深处那个孤独无助的自己赋能。
比如通过写日记、冥想等方式,去陪伴、理解自己,去释放未表达的情绪。
从而逐渐获得自我关怀、自我疗愈的力量。
在这个时候,我们也许就会有勇气,一步步走出孤独的围墙。
我们都是风雪夜中赶路的人,因为相遇摩擦,融化了彼此肩头的雪花。
而后,因为各自的路线不同,相距越来越远,雪花再覆肩头。
结束与别离,注定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一曲忧歌唱出多少离别愁怨,遥寄红尘,叹人生聚散离合。
当百味尝遍,自然看透:人生一世,活的就是一种精神。
我们要适时地去给心灵放个假,去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过着一种从容安适的生活。
心灵安顿了,平衡了,丰盈了,我们的人生也就快乐了,美好了,无憾了。
丁俊贵
2022年12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