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长期关系之前,如何有框架的去观察一个人,进行是否适配的判断,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产品,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感受,如果没有经理过专业的训练,所有的感受都会是混杂的、混沌的。你的情绪一定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于是会有情绪偏差或认知偏差,而那些你没有强烈感受的地方,则会存在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
可以用以下的框架,相对完整的度量你对一个人的了解有多少。从外到里: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存在感。
①感知层: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的设计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第一眼见到他,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的口音、穿衣搭配怎么样。
②角色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训化。你在办公室和同事交往,谈话的内容、了解的东西都是受各自角色的控制。所以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得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也就是说,咱们日常和人的接触多是浅层关系,是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③资源层:从资源层开始,我们就进入到了解一个人的深层部分。资源层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和精神资源。资源结构会推送原本是同样角色的人,去往不同的地方。比如我们曾经都是学生,但在大学毕业后,由于各自资源的不同,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当了公务员、有的进了私营企业。
④能力圈: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就会不断的去扩充自己的能力圈。人天生会有惰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域,想要扩充能力圈就得持续不断的学习新的技能、吸收新的养分来一步步扩大圈的半径。在能力圈里面就是你对存在感的认知。
存在感:存在感之于人就好想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狮子为什么要费劲地去撕咬长颈鹿,因为饿,因为生存条件不满足,生存的需求在驱动它。
所以一个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因为他的存在感没有被满足。但人和人又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只要能够在一段关系里,比如和爱人的关系中,存在感是清晰的,对方也给了足够的确认感,就能够满足。
有的人在一段关系里有存在感是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的,还需要在职场中、行业中、社会影响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别人的重视,才能够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被满足了,则能力圈就不再扩充了。
写在最后,
认识一个人的框架,从外而里共分5层。最外层是感知层,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人的样子,是一个人外貌、着装、举止。这一部分是天生的,另一部分其实是角色化的产物。
在感知层之内的第二层是角色框架层。
第三层是资源层,这里的资源包含财富资源、人脉资源和精神资源。
资源层往里就是能力圈,在能力圈里就是这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感知。
所以,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就会不断的去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