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7·23-1
【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白话】子路说:“君子崇尚勇吗?”孔子说:“君子崇尚的是义。君子只有勇却没有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却没有义就会做盗贼。”
【思考之三】何谓“君子义以为上”?
《中庸》云:“义者,宜也。”所谓“义”,就是适宜,事事合宜,每件事都是适宜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竹添光鸿:“‘义以为上’者,以义为最上事。上,犹云‘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言其为上,而崇尚之意自见矣。言君子亦尚勇,然以义为上。盖欲其以义裁勇,非谓舍勇取义也。”刘宗周曰:“义者,勇之为体也。义在是,即勇在是。君子徒勇,必纵恣而不循理,故为乱;小人徒勇,必暴悍而不循分,故为盗。皆恶之别名也。”唐文治先生曰:“义以为上,则是义理之勇,所谓大勇者也。逞血气之勇,而为乱为盗,小则害及一乡,大则害及天下矣。”
孔子还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一切事情,没有一定的可以,也没有一定的不可以,只看是否符合道义,在此时此地最合适。《卫灵公篇》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把义作为根本,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君子的行为准则是,以道义作为修身的本质,以礼制作为载体来运行,通过谦逊来表达,通过诚信来圆满地完成。
“义”作为仁德为根基,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为君子为人处事、立身行道划定了边界,正可补救其他德行过分或不足。正如前面孔子所说“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刚,这些优良的道德学问没有学好学透彻,不知权变,都会产生相应的流弊。所以“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这些流弊都是不合宜的,也就是不义的。孔子还说,“勇而无礼则乱”“好勇疾贫,乱也”,没有仁德、道义做基础的“勇”只能是匹夫之勇、血气之勇。“勇”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为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勇”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乱”,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所以,下章夫子紧接着说“恶勇而无礼者”,孔子也讨厌那种匹夫之勇,曾批评子路是“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对那种“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孔子是“吾不与也”不赞成的。
孔子认为子路勇刚强,“行行如也”,值得称赞,但又说“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也指出了子路的不足仍在于有勇而已,还缺少内在仁德道义的修养。所以,孔子提出他的看法:反对有勇无谋的匹夫之勇,主张智勇双全的仁者之勇。
通观《论语》,孔子主张君子之“勇”,应以“义”为质,以“礼”为节,统摄于“仁”,行己有“耻”,是一种以道德理性为内涵的意志品格。
【思考之四】关于本章的君子和小人。
关于本章的“君子”和“小人”,有的说君子是居上位的人,小人则是普通的百姓,所以用此来解释此章后两句。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说:“下文君子小人并说,乃以位言。惟前两句君子字,似不即指在上位者。可见古人用君子小人字,义本混通,初非必加以明晰之分别。”其实《论语》多次提到君子和小人,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君子小人的定义应该一脉相承,儒家的君子是一种崇高的人格,从士志于道开始,是修道而得的,心怀天下,仁以为己任,方为君子。君子做事有一个特点:什么事能抓住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事业就会依此而生。君子的反面就是小人。
因此,本章前两个“君子”,应是指有道德修养之人,后一个君子当为在上位者。
【思考之五】孟子、荀子论“勇”。
现将孟子、荀子关于“勇”的部分论述摘录于此,一起参读。
孟子《梁惠王》记: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公孙丑上》记: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剌万乘之君若剌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荀子《荣辱》记: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惟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
荀子《性恶》记: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义);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