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学年末或学年初校园网都要彻底瘫痪一次。大学选课,好像成为了一种新的大学文化现象。
面对近300门令人眼花缭乱的选修课,选什么课,上什么内容,专业选修还是公共必修,多少学分,老师是谁,考核方式是什么,给分高不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党们纷纷传阅“选课宝典”,老师不点名、期末给分高、平时没作业的课被标注为“精品课”。
那么,现实中的你到底是为什么选择了这门课?
01
兴趣和分数,你更看重哪一个?
近期选课大战刚刚结束,小A有幸两门公选得以全部选中。考虑到时间安排问题,准备退选一门。
退哪一门呢?
课程1是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开设,老师亲切和蔼,仅上半学期,上课主要是小组讨论,期末交心得报告即可;课程2是小A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但要上满整学期,不仅有每周要写学习报告,期末还要递交学术性论文。
显然,课程1是一门所谓的“水课”,学分挣得轻松,课时也少,期末还能拿到不错的成绩;课程2授课方式略单调,学术性要求高,学业压力大,虽然课程内容是感兴趣的,但是期末未必取得好成绩。
爱好和分数,如何抉择?
也许大多数学生可能会选择分数。尤其对于想要评选年度奖学金的同学,每一个学分的分数都至关重要。但为了分数听取不感兴趣的课程,上课岂非折磨?
或许有人会建议爱好优先。他们会说,相对于校外昂贵的兴趣培训班,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不是培养特长与兴趣的免费途径吗?
如果是你,该怎么选?
02
每一门选修课的背后,都蕴含着挑战未知的机遇
小B在为刚刚结束了一场体育选课大战。毫无舞蹈基础的她选了体育舞蹈课。
“作为一个女孩子,其实很想去跳舞。也许我没有基础,但我相信勤能补拙。我一定能学会的。”
抱着这样的心,小B放弃了自己更擅长的体育运动,冒着低分的风险选择了体育舞蹈,只是想弥补小时候的遗憾。
刚开始,小B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老师的动作。但好在有同班大神带着抠动作,小B期末也拿到了90分的好成绩。
“选修课于我,更像是一个挑战未知的机会。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借助这个渠道,探索陌生的领域。”
03
选修课,提供了试错的机会
文科生小C念完上学期,发现本专业非自己所爱,把兴趣转向了建筑学。兴致勃勃自学了一部分建筑学教材,小C想要大二转到建筑学专业。为了迎接未来的课程,小C选修了一门《建筑学基础》,“先跟老师学着试试看。”
自学与跟老师学太不一样了。选修课上了一半,小C发现建筑学不仅仅是绘制建筑设计图,还要学习力学基础、建筑材料、地基基础等偏工程技术的知识。
选修课还未上完,被期末论文折磨的小C彻底放弃了转专业的想法。
选修课,让她能在体验专业学习环境后判断出一个专业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04
大学选修课是否已成摆设?
诚然,现在的大学选修课中,像小B和小C一样真正“学有所获”者仅为少数。一提到选修课,大部分同学第一反应还是“水课”。老师在台上讲课,同学们刷手机或赶别科作业,甚至仗着是“选修课”,做起来明目张胆毫不遮掩。
更难过的是,有些同学一边刷着手机度过选修课,一边吐槽:“哇这课太无聊了根本学不到新东西。要不是为了学分我才懒得来听。”
到底能不能学到新东西,至少只有认真听过才有资格评判吧。
近期迎新季,不少学弟学妹想学长学姐讨教“选课技巧”,学长学姐们也愉快地“传授”着“xx老师不点名”“xx老师给分高”,学弟学妹们则乖巧地频频点头。
我不知老师们是何心态。如果在学生们眼里,不点名、不留作业、上课不提问题、哪怕没有出过勤依旧给分90+的老师是好老师,那还要怎么备课呢?
05
“网红课”才是大学选修课的出路?
近年来不少网红选修老师们也在网上爆红。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一门名为《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的公共选修课成了“网红课”。每次上课,老师都会西装革履,习惯系一个领带,进入教室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帽子脱掉,礼貌地放在桌子的一边,然后开始他的课程,被同学们称为“沉浸式教学”。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老师开创的“独门教学法”,将晦涩难懂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与《英雄联盟》《魔兽争霸》等游戏结合,通过游戏画面截图,讲解《英雄联盟》中机器人这个英雄的模型设计问题。
然课程新奇背后,还得有“硬核”知识支撑。
有人说:“成功的‘网红课’既需要把学生“引过来”的创新本领,更需要把学生“留下来”的深度功夫。”“网红课”不能图一时热闹,必须让学生在眼前一亮的课程环境中收获新知。
06
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今年的选课大战已经落下帷幕。
或许有的同学真正凭借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到了心仪的课程;也或许有的同学打着“没有翘过课的大学不是完整的大学”的名号已经在网上找人代课。
请记住,任何你所学的知识都会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发生作用,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一年一度的选课大战,至少不要让自己赢在了表面的分数,却输掉了潜在的探索与完善自我的机遇。
喜欢的朋友点个“赞”,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