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701年-702年,字太白,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1、25岁以前的蜀中生活。
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父亲可能是个富商,他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少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的少年游侠和羽客。20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
这些生活经历,对他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也造成他思想的复杂性。
2、26岁-42岁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
26岁时李白怀着对自己政治前途的高度自信,第一次离开了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用三年的时间,游历了四川以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他从四川出发,经过荆楚地区,然后前往江陵,接着南下洞庭湖、襄汉、庐山,再到金陵、扬州。
28岁时在湖北安陆与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启了安稳的生活。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在漫游中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友人。
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他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同时又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 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段时间他过着纵情山水、诗酒逍遥的快意生活,创作欲望非常旺盛。诗歌数量很多,在艺术上自成一家,形成了情感强烈、豪放洒脱、想象力丰富、语言清新活泼等特点。
3、42岁-44岁,三年供奉翰林时期。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诗歌得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赏识,被推荐给玄宗。玄宗欣赏他的词章才华,但只是把他作为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并不倾听或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他感到了政治理想的破灭,接受了现实的拷打。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玄宗渐渐对他不满,最后赐金放还。李白只得带着沉痛的心情离开长安。
三年的翰林供奉,使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4、44岁-55岁,以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
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5、55岁-62岁,安史之乱后参加永王李麟幕府直至去世。
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庐山。次年应聘参加永王李麟幕府。永王抗命兵败,李白以“附逆”论罪,长流夜郎,中途遇赦而还。他身经战乱,始终满怀着报国靖乱的志向和忧国伤时的情怀。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他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李阳冰的家中。终年62岁。
李白的一生非常曲折,有当时社会的因素,也有他自己的因素。他有驳杂、反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思想道路。既有儒家“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又有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是积极进取的,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他仍然希望有所作为。尽管内心是悲愤的,但他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与王维的消极隐退不同,李白积极入世,择时隐退,始终保持一种单纯的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