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不会的问题要学习?
你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我们当然要学习啦!学习可以让我们掌握技能,知道怎么生存,怎么躲开危险,怎么读书写字,怎么升职加薪。
但是你知道吗?在很多时候,生命活动的发生是不需要学习的——甚至可以说,越是重要的、基本的、性命攸关的生命活动,就越是不需要学习。
动物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很多时候只需要针对刺激产生反射,就完全可以实现。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呢?
随机应变的模式:刺激——反射
刺激反射是什么东西呢?
简单来说就是“随机应变”。针对某种特定的环境刺激,动物能对应产生某种运动反馈。
在很多时候,有一颗会随机应变的大脑,动物可以应对生活中发生的情况,安全地活下来。
这个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程序语言里面的 if then else 语句。
如果你没学过编程也不要紧,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套用这样的逻辑。
比如:回了家,你想把灯泡打开。
这个简单动作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这样的:
if——如果灯泡现在是关的;
then——那就按下开关把它打开;
else——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就是如果灯泡一直就是开着的,那就什么也不用做。
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刺激——反射模型。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和外部世界进行互动,这个刺激——反射模型肯定需要有感觉系统来感受刺激,知道灯现在到底是开还是关,这个部分我们上个单元详细讨论了。
除此之外,它肯定也需要一套运动系统,在大脑根据刺激的信息做出决定之后,来控制手去按动开关。
在动物体内,有大量的活动都是遵循刺激——反射这样的模式来进行的。
比如,对于一只饥饿的小飞虫来说,它的行为模式可能就是这样的:
if——如果左前方出现了强烈的腐败水果的气味;
then——那儿应该有食物,所以就朝左径直飞过去,赶紧寻找到食物;
else——否则呢,干脆就停在原地不动,节约能量。
以此类推,对于一只发情期的雄性老鼠来说:
if——发现附近传来了雌性的气味;
then——那就赶紧跑过去展开求偶;
else——否则,还是专心致志地挖洞或者找吃的,等等。
在咱们人体内,也有很多地方用上了这种最简单的刺激——反射模式。
比如:强光照到你的眼睛里,你的瞳孔就会自己收缩,来保护视网膜不会被强光给破坏了;
再比如:如果你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脚底绊了一下,你的双手会立刻自动伸出来,帮助你保持平衡,等等。
这种随机应变的反应模式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我总结一下,有两个特别大的好处:
第一,可以提前准备好行动预案;
第二,不需要记忆太多的信息。
先说第一个好处。对于地球环境中始终存在的各种环境信息的变化,动物在大脑里可以事先准备好各种各样天生的应对模式,准备好行动预案。
这样,一旦某种刺激出现了,可以迅速调用准备好的反射模式,不至于临时抱佛脚。
这种模式对于好的刺激——比如食物,坏的刺激——比如危险,都是很有用的。
再说第二个好处。在这种模式里,动物不需要额外记住别的什么信息。比如:
你完全不需要记得早上出门的时候有没有关灯,只需要套用刺激反射模式,你就可以在晚上回家的时候准确地打开灯;
老鼠完全不需要记住这块田野上雌性老鼠的生活规律,也可以单纯根据气味准确地找到配偶,等等。
这两个好处在一起,就能解释为什么越是至关重要的底层行为,动物越是倾向于用这种简单,但是很顽固的刺激——反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