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孙,浙江绍兴人,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山,又号中仙,因家居玉笥山,又号玉笥山人。宋亡时,王沂孙曾与唐钰、周密等结社赋词,以抒亡国之悲。著有《碧山乐府》集,或称《化外集》。
本词是一首有政治寄托的咏物词,咏的是“蝉”。作者借写残秋哀蝉形象,抒发了沉痛悲戚的家国沦亡之感。
上片起笔写蝉栖息的地方,已有故国沧桑感。蝉的鸣叫声让作者想起宫中可怜的女人,也有流徒之苦。雨中蝉声,自然过渡到“镜暗”两句,将蝉翼与女子命运相联系。
下片前面写蝉的饮食起居,其实,是暗寓江山易主,国家已亡。写秋天对蝉的折磨,以及熬不过去的蝉蜕,其形象可看作是南宋灭亡的真实写照。最后的回忆夏日景象,即是怀念那时候的繁华盛世,也是感叹盛世难再回来,从而使得作者更加忧心如焚!
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就是“引用典故”,引用了南朝齐后魂化为蝉,魏文帝富人莫琼树制蝉鬓、魏明帝铜人流泪等,都是表达作者内心的家国之恨,所以,全篇借咏蝉构筑了一个具有政治寓意的有我之境,蝉的形象也被裹上了“凄凉意境”的色彩。
我觉得,可能是那时候不能直抒自己意思,因为毕竟牵扯国恨家仇,所以,古代人就借“物”来寄情,表面上写的是蝉,其实透过蝉表达自己作为一个亡国遗民身份的真实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