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秋高气爽,特地去彭州音乐小镇——白鹿镇,去拜访天彭书院院长石地老师。
早在十年前因读经而结缘,最后一次见面是8年前在深圳,然后各自在文化与教育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石地老师在巴蜀文化名人流沙河老先生门下深造,因缘殊胜,尽得真传,而今善继其志,善述其事,沙老方外有知,当甚感欣慰。
石地老师一如既往的温润儒雅,内心对文化的坚守,耿介如石,不可转也;地中有山,尊而光也。从沙老手中接过天彭书院山长的重任,继续深研国学,教化一方,白鹿镇也因书院,而有了人文之灵秀。
“白鹿渺渺随仙,唯古镇鹃啼依稀蜀韵;
丹花盈盈语客,有教堂诗唱仿佛欧风”。
——沙老的名联道尽白鹿镇万种风情,让人有一亲白鹿芳泽之冲动。
还有谁比石地老师当向导更合适的呢?石地老师带着我们穿行山间,一路细品白鹿镇的历史人文,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隐藏在山形水势中,居然在晚清由法国神父白礼山耗时十多年修建了东南亚最大的神哲学院——领报修院,虽然经历了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仍然看得出当年的神圣雄伟的气势。
领报修院十二年前惨烈的地震,至今仍有让人难忘的景象——被誉为最牛学校的教学楼,被抬高落下三次,最后被抬高了三米,楼体却安然无恙,上千名师生得以保全。
大型雕塑群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孩子们惊慌的奔跑,老师手顶着门楣,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定格在了5·12。
地震中完好的教学楼当然远溯历史,这里就更加传奇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分封第11个儿子朱椿为蜀王,后来张献忠大肆屠杀蜀人,蜀王余脉避难于此,野火烧不尽,后世人才辈出,诞生了朱清时先生这样的教育家、科学家。
移步换景,深秋时节,银杏树金黄的树叶点缀在青翠的山峦,法国风情的建筑,色调温馨浪漫,湔江两岸水榭亭台,品茶观山,据说是沙老最爱的避暑胜地,石地老师每每回忆起沙老,思慕之情溢于言表,“沙老身边能人辈出,为什么收我为唯一的弟子?沙老很注意细节,他说我是唯一不打断别人说话的人。”
中国文化为学与做人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沙老慧眼独具,深知德本才末之大义,方能在颠沛造次中初心不改,薪火相传。
石地老师学识渊博,将一首拙作请教,石地老师略一沉吟,先褒奖此诗有意蕴,点出一个字:——岭南自在人,这个“人”字改成“身”字会更好,人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换成“身”字就具象化了。
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在《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里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不禁让我大为叹服,石地老师字斟句酌的锤炼之力,不愧是沙老高足!中国作为诗的国度,陶养出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不正在石地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风景如画的白鹿镇和石地老师的切磋琢磨中,尽享诗意之美,更感叹中国文化灵根再植,有着强大的信念和基因,这是每个人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
——遂记之,感念美好因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