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典,我是自卑的也是无知的,觉得自己怎么可能会读得懂?各种机缘巧合我开始对经典有了莫名的好感,期待与圣贤的思维链接。两个月前我每天读一篇听一遍,并在朋友圈分享,一个清晨醒来,有朋友询问我怎么找到此链接也想学习,心中无比开心愉悦。也许这就是朋友圈、互联网存在的意义吧!同时也是我的成长、生活的记录,对于今后的温故知新来说是莫大的方便。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将道看作万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却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运动不止,垂示给人很多迹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们要通过德理解道:道是独立不改的客观规律,无所不包,周行不殆,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绝对的,不可能被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对道而言,都是相对的,有限的,都有正反两面,且正、反皆可相互转化。一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重为轻根,静为燥君”。《道德经》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数千年来,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是治国理政,个中智慧都被包容在这篇幅甚小的《道德经》中。
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人尽其所能地放宽心胸,如大道般包罗万象,注而不满,酌而不竭。同时,老子又提醒人们不要沉溺感官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过度的欢娱会极大地危害人的身心。而老子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养生例子,传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即便有些夸张,在那个战乱迭起、民不聊生的春秋年代,他能安然地度过晚年也极为不易。通过阅读《道德经》人们可以树立起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态度: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正。
老子的理论不只能养一己之身,还能养一国之民。在政治上,每每朝代初定,统治者便会提倡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或直接或间接地将老子的学说当作安邦定国的重要手段。看到“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有人会提自己不要为一时的好成绩得意忘形,也有人告诫自己,“天之道,损有余而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及“民不畏死,何以死之”等民本思想,又不知给了多少治世者以警示,要他们体恤民生,取法天至于为人处世方面,《道德经》予人的启发就更多了,其每一句都可以看作一个蕴含的处世金句,而正可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道德经》,人人都可以用《道德经》检视自身。譬如“物极必反”,有人会从中悟出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还有人会优然大悟,原来还可以用这种办法削弱自己的敌人。
此外,《道德经》还是部幻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在文艺美学上,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把自然大美当作艺术的极致。他的“有之以为利,物之以为用”则让人意识到,欣赏一部作品除了要看它有形有声的部分,也要看它无形无声的部分,聆听它的“言外之意”。
不管是通读全书,还是随机擦选几个句子细细体味,只要有心,每位读者都能从《道德经)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与此同时,作为一部哲学经典,《道德经》的语言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因为采用了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所以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感,读起来狼琅上口,人们大可以不抱任何功利目的来阅读它,只单纯地享受其文字的美感。由于其中不少内容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认为只要放下水桶,便唾手可得”。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认真体悟《道德经》,便会拥有发现道之精妙的眼睛。
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愉悦身心的过程。希望推荐给有缘的朋友,在读完本书后,人人都能心有所悟,思有所得,从道中得到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