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多一个好人就会少一个坏人?还是少一个坏人就会多一个好人呢? ——题记
可能是太久没有静心读一本书了,所以看完《彷徨之刃》后感触颇多的。
彷徨的不仅是那把刀刃正如很多人所说,希望长峰能够手刃快儿,才能一解心头愤恨吧。我亦曾怀有一丝侥幸去期盼作者笔下能创造出一个奇迹,最终能有happy ending。可是,“恶有恶报”这原则,并不适用于任何地方。
然而,结局在美好的幻想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快儿仅仅只是进少年感化院被“感化”几年后,就能继续逍遥自在地过日子。而长峰和鲇村,却再也见不到了他们最宝贝的女儿了。那些怜悯的、同情的目光,会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划破生活的平静,直戳受害人亲人早已千疮百孔的内心。而打着未成年保护法的幌子,“快儿”们还能继续烧杀抢掠,继续为非作歹,继续无恶不作。
然而,“面对孩子遭到杀害的父母,谁能对他们说:'这是法律的规定,请您忍耐吧!'‘’久冢的这番话,饱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无奈和心酸。而这样千篇一律的安慰,究竟又有多少个字词能被听的进去?试问长峰要怎样去面对女儿漂亮精致的和服?试问鲇村要怎样才能去直视女儿天真无邪的笑容?而不管“快儿”们被判刑多少年,受害人家属和自身所受的伤害却是怎么也愈合不了的。当满肩道义人情,碰上一纸法律条文,却是一道艰难的单选题。
爱着自己所爱的人的心谁不能理解呢?谁不曾有过呢?即使是营野路子和伴琦幸代,她们也都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叛逆不羁的孩子而已,还不至于十恶不赦;即便她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些什么,却相信自己的孩子没有错;即便这些孩子犯下怎样的滔天大罪,而母亲即使是被说成愚昧泛滥的爱也会给予他们无限包容。
只是,绘摩和千晶却成为了这些孩子改过自新道路上的垫脚石,谁又来给予她们这个花样年纪应有的关爱呢?她们的意外死亡,却只是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许听者会报以怜悯的目光,或是动情抹掉一把眼泪,然而渐渐会被遗忘在图书馆里不起眼的角落里,会被遗忘在沾满灰尘的某年某月某日的旧报纸里,会被遗忘在时间的缝隙里。
可如果把这些过错归咎于法律条文上,那对法律也未免太不公平了。法律的存在自有其意义,而完全公平的法律是不可能的。就连伏尔泰也说过,“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如果长峰有权利以受害人家属将快儿的生命剥夺,那么路子也可以以替孩子复仇的名义将长峰的生命剥夺。而冤冤相报,又何时了呢?
只是我想,长峰哪怕是死,也会完成复仇计划。哪怕是死,也觉得是值得的吧。父亲怎能眼睁睁望着女儿受辱而坐视不管?不手刃害死自己女儿的仇人,心里的疼痛又怎能有所缓解?他曾经也是个一本正经遵守法律的“老古板”,可是当法律不能解决一切的时候,便必须采用以暴制暴这种最原始的方法了吧。就像和佳子的父亲隆明,即使他奉行着尊敬警察的老传统,也在关键时候还是放走了长峰。就像很很多多的看客,即使不解“现在的社会怎么了?”也希望着长峰可以免受法律制裁。
但法律与人情的较量,总要有一方获胜。为了保护快子这个未成年,就必须牺牲掉长峰。即使最后连开枪的织部也动了恻隐之心,可是还是要保护这个孩子,而去伤及另一个人。法律与人道,其实就是一直这样矛盾着。
“警察并不保护市民,要保护的是法律,为防止法律受到破坏,拼命东奔西跑。但法律是绝对正确的吗?如果绝对正确,为什么又要频频修改?法律并不完善。‘’久冢的这番话,即使是今天,也着实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是我们,到底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驳斥法律的冠冕堂皇,还是选择坚守法律这个天平秤不缺斤少两?
彷徨的不仅是那把刀刃,还有拿刀的人。
【今天是个比较沉重的话 _广隶_前几个星期就写过这篇读后感, 今天我有点头晕晕的 只能在原稿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啦~ 有点像以前常做的政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