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人生问题杂货铺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长你错过了这些,为人父母的权限也就此失效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长你错过了这些,为人父母的权限也就此失效

作者: abdec9373bac | 来源:发表于2019-03-08 13:08 被阅读6次

    初为人母时,我28岁,虽然生理年龄已经足够成熟,但是做妈妈的经验却是从零开始。

    在一年年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养育困惑。

    就这样一边看书,一边养娃,一转眼,娃已经11岁了。

    随着孩子的长大,生理上的照顾和看护被越来越多的心理需求所取代,父母对待孩子,如何从一个单纯的生活上的照看者过渡到心灵路上的引路人,这需要父母自身的不断学习才能完成。

    最近一直在学习儿童心理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却越来越发现:孩子婴幼儿早期的经历对其成年后的影响堪称巨大。

    每每看到这方面的案例,我总不由得担心,担心自己当年对自己的孩子是否都做到了。

    在这十年的时光中,一直在忙乱和学习中反复,好多孩子幼年时的一些细节都记不太清楚了。我好害怕自己因为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好,会对孩子的将来造成一些无法弥补的伤害。

    虽然在孩子的养育细节渐渐模糊,但有一条准则是我在一直坚守的底线,那就是孩子必须自己亲自照料,不能将孩子安全交由老人照看。

    0-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与父母形成的互动关系模式 ,就是他长大后与周围人相处模式的雏形,对其一生的影响重大。

    01

    动物幼崽和婴儿崽幼年时期都有着同样的需求,幼年时期的爱和陪伴才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

    每年开春时节,在小学门口变涌现出许多卖小鸡的商贩,于是在小学生之间自然地掀起一股养鸡宝宝的热潮。

    我们家儿子也成为了养鸡宝宝大军的一员,就这样一只刚出壳没多久的小鸡,加入到了我们这个养宠物零经验的家庭。

    就在抚养小鸡这几天里,我惊奇的发现,小动物对爱与陪伴的要求一点都不亚于婴幼儿对父母陪伴的需求。

    小鸡第一天到我家的时候,虽然给它准备了非常温馨和舒适的小鸡窝,可是小鸡在里面仍然不停地在叫,一幅惶恐、害怕的表情。

    将它放到家里的地板上,它就不停地四处张望,各处寻找,嘴巴里还在不停的叫着,直到看到我们的脚,就迅速的跳到脚背上,才会有些许安全感。

    如果你伸手过去,它就会迅速跳进你的手掌,这时的小鸡不再惊慌的乱叫了,而是变得很安静,有时也会闭上眼睛打盹一会儿。

    我想这应该是小动物的一种本能反应,当他们还在幼小的阶段,对融入新环境有很大的惶恐和不安,而我们的掌心,就仿佛妈妈的怀抱,让小鸡找到了归属感,也有了安全感,这才能安静下来,甚至放心的入睡。

    为了帮助小鸡平稳度过这段不安的适应期,我们没有将小鸡圈在小小的“鸡窝”中,而是一直在家里散养,虽然需要时刻清理小鸡留在地板上的粪便,但看着小鸡欢快的样子,也令人很欣慰。

    晚上儿子放学回家,小鸡就是始终寸步不离的跟随着,那两只小爪子的速度居然可以跟得上人的步伐。

    儿子在卧室写作业,小鸡就在地上围着儿子的脚不停的转,嘴巴里还不停的叽叽喳喳的乱叫。

    最后小朋友被吵得没办法,就把小鸡放在书桌上,陪他写作业。没想到小鸡到了书桌上,看到小朋友的脸,居然立刻安静下来,悠闲的在书桌散起步来。

    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个词语,“高效陪伴”,原来小动物也明白什么是高效陪伴,放在脚边没有任何交流的陪伴同样让它惶恐不安。而放在手边的陪伴,对小鸡来说才是温暖的陪伴。

    另一件小事,我在家里擦地的时候,怕地面湿滑让小鸡摔倒,就将小鸡关在了阳台里(因为阳台是玻璃的玻璃推拉门,可以随时看到小鸡的状态)。

    阳台的玻璃推拉门

    把小鸡关进阳台后,我开始擦地,等我完全擦完大概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在这期间,小鸡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一直在沿着推拉门来回走动,然后不停地惊叫。

    虽然阳台上种满大大小小的花草和绿植,可小鸡始终用张望的眼神和惶恐的叫声在向我求助。

    看到这一幕,我仿佛回忆起我儿子小时候的一幕:

    我正在擦地,儿子却在床上不停的淘淘大哭,我以为他哭一会儿,累了,就不哭了,可是他却一直在哭,直到我走过去,把他抱起来。

    那时候家里老人总说,都是你们这些当妈妈的给惯的,这么个奶娃娃懂什么,老是这样抱着,越惯月不好带。

    .......

    原来不是我们人类太聪明,而是这种抚触和陪伴是所有动物在幼年时期的一种需求本能。

    他们刚刚出生,对这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不安全感,妈妈或者其他的抚养者就是他们安全感的全部来源,这时需要的是妈妈或者抚养者全心全意的爱和陪伴。

    02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杀父、弑母的少年们,究竟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这样的孩子?

    在过去的2018年,就曾经有多起少年杀父、弑母的案件被媒体曝出。

    而这些少年都有着同样的家庭背景:

    他们都在儿时被父母寄养在老家,在老人的你爱下长大。

    长到之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不良习惯,屡次说教不该之后,便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却没成想让整个家庭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当我们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时,我们是不是该探究一下,究竟是怎么的心理扭曲才会造成一个十几岁孩子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痛下杀手的呢?

    03

    “只有充分了解动物,才可能洞悉每个人的内心,并使其免受唯理论操控的损害。”

    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维托斯·德吕舍尔在他的《温暖的巢穴-动物如何解决家庭问题 》一书中这样写道。

    他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动物行为学研究成果及大量典型案例,展现了动物在繁殖、筑巢、育雏、母性本能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所遵循的法则。由此引申出人类在亲子教育和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在婴儿早期是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孩子通过早期与母亲或者亲密抚养者关系的建立,让他们学会了成年后如何与周围人相处。

    如果婴幼儿早期遭受的是母亲冷漠的对待,就无法与母亲进行情感流动,那么在他成年后,也就没有能力和其他人构建一份和谐的情感交流。

    04

    李玫瑾教授,用真实的案例说明,错过了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关键期,就相当于父母的权限就此失效。

    这让我想起了专业从事犯罪研究和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李玫瑾教授在几年前的一场讲座,就是关于青少年心理犯罪分析的内容。

    2009年在北京大兴,发生了的一场灭门惨案的杀亲案,一个家庭圆满,育有2个儿子,父亲将三套房子过户到他名下的成年男性,却因为母亲管得严,妻子爱唠叨就一起之下,杀死父母、妻子、妹妹和两个孩子,这是何等的惨绝人寰。

    李玫瑾教授认真的分析了这名男性的成长环境:他也是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后来对父母的严格教育深感不满,这才对亲人痛下杀心。

    在后续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这名男子只有在提到他奶奶时,才会在眼睛中闪现出一丝泪光和温情。

    看来他并非完全无情,只是爷爷奶奶那段温暖的陪伴太短,对他的影响力又不足够长远。

    由于幼年时奶奶的溺爱,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学会对他人的感恩的心态,对事情的负责的态度,待人接物的正确方式。只学会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人稍有不满就要通过暴力解决。

    随着之后回到父母身边,又遭受到父母那样简单、粗暴对待,让他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从一个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要什么给就给什么的状态,到现在事事受管制,还动不动就挨揍的状态,再加上对父母基本没什么情感基础,他能想到的唯一的解脱办法就是用暴力来解决一切阻碍自己的人。

    在这个成年男性杀害全家的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位成年男性的经历与前面两例少年杀父、弑母案的少年经历如出一辙,都有着相同的成长背景,和父母一样的粗暴纠正坏习惯的过程,于是他们都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来解决家庭纠纷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05

    父母亲自抚养孩子,与孩子间的密切互动,才是亲子直接良好沟通的前提。

    李玫瑾教授在案例分析中提到:

    因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没有亲自抚养和照料,所以孩子缺乏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而这些依恋情感就是我们父母管教子女的资本。

    如果孩子与父母建立了很好的亲密关系,父母的话在孩子眼中一定是正确的,孩子也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

    但如果没有这个亲密关系的前提,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又不肯多些耐心认真引导,只是采用粗暴简单的方式纠正,再碰到被溺爱坏的孩子,就难免会发生悲剧。

    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关于他儿时在宫中的那段日子。

    身为皇帝,他自小便在周围人百般冯营和顺从下,养成了以虐待他人为乐的恶习。

    虽然有宫中的师傅讲各类圣贤民主的为君之道,可是对于溥仪来说,却没有丝毫的说服力。

    反倒是对他那个并不识字的乳母的话,比较顺从。

    因为在偌大的皇宫,虽然有四个名义上的母亲,但是和溥仪有着亲密关系的只有乳母,因为对乳母有依恋之情,所以对乳母说的话,“也不好违拗”。

    以至于在溥仪9岁时,太妃将乳母赶出了皇宫,于是溥仪仅存的最后一点人性也跟着泯灭了。

    溥仪的例子也和前面的案例也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和相似的情感经历。

    事实再一次证明:为人父母,如果错过了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那么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影响力就会变得很弱。

    聪明的父母会知道及时补救,利用爱和温情尽量说服孩子改正一些坏习惯,那么基本的亲子关系还可以为继。

    如果父母到这时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会用粗暴和体罚对待一再犯错的孩子,就很容易激化矛盾。

    看完这些血淋淋的杀亲案例,看到李玫瑾教授的严谨案例分析,还有我们从《温暖的巢穴-动物如何解决家庭问》一书中看到的实验数据。

    每一组数据都用事实都告诉我们,在孩子幼年成长的关键期,父母的爱和陪伴必不可少。

    就连普通的动物幼崽在幼年期遭受母亲的抛弃都回遗留下应激创伤,以至于在成年后呈现出强烈的攻击性,人类更是如此。

    多少留守儿童在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下成长,如果有幸碰到用心养育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陪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

    如果不幸的话,碰到了只懂得骄纵和溺爱的老人,那么他的成长过程必然要经历一些波折,只是再完美的隔代抚养都无法取得父母的亲自养育。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隔代养育都会教育出问题儿童,但相同养育条件,通过隔代教育长大的孩子和父母亲自抚养长大的孩子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难道所有有父母亲自养育的孩子就一定没有问题吗?

    当然也不是,再次回归我们的正题,如果父母虽然守在孩子身边,每天和孩子朝夕相处,但缺乏爱的流动,没有情感交流,缺乏爱的表达,那么在这样养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之后也同样回面临社交困难的问题。

    当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培养责任。

    却要在孩子偏离人生轨道的时候,父母又要用强制手段逼迫孩子听从,这本身就是双重标准。

    如果真的想让孩子一直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成长,做父母的就应该从他降生那刻起用心抚养,用爱浇灌,教育孩子之路,于父母而言,任重而道远。

    为人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如果您在有效期内没有认真履行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那么有效期一过,您的父母之责必将永久失效。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研读各类儿童心理学的书籍,透过家中养小鸡这件事,更加印证了书中所学观点,整理和归类总结才得此篇,希望用此篇文章与所有的父母共勉。


    作者:晓晓,一从一个文艺清新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十岁顽童的辣妈。喜欢读书,爱好写作,一直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了十年的亲子阅读和陪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长,一起成就最好的他和最美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长你错过了这些,为人父母的权限也就此失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hr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