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跟学生分析行为后果时,他们能否听进去,关键要看老师怎么说”
感悟:
我想每个老师的初衷都应该是好的(每个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都怀揣着一个梦),但是选择的说话方式不尽相同。我们习惯性地告诉学生你应该怎样做,否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大概在学生看来是带有威胁性的,人们对于威胁,总是选择反抗和逃避(电视剧《双世宠妃》中曲小檀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不妨首先引导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中这样写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要想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先要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其次,一个合格的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技巧,这个技巧至少建立在一下两个基础之上。一是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兵家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二是和学生的平等关系,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独立性,正如雷夫老师所说:“这是一份春风化雨的工作。理性、智慧、平等地对待你的学生吧”。
“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的注视、监督,而是他们自己内在的注视”
感悟:
看到这句话,我首先想到的是“内化”一词。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宏观调控者的角色,然而往往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实在扮演着一个“督察员”、“检察官”的角色,或许我们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有些时候。让学生把规则和道德问题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体系或灵魂深处需要很长时间,教育本身就具有长期性。这个内化过程还需要一个契机——允许学生犯错。
我们需要做一个始终如一的老师,才能有可能带好一个始终如一的集体。这里的始终如一一方面在于老师,另一方面在于学生和老师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