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佛系形容某个人的人生态度,但其实我们眼中的佛教,并不佛系。
为何?既然佛教的理念和哲学观点是讲究自我觉悟,开悟,为了做到这点,甚至还根据开悟程度,设定了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按理说已经算是很自律,很佛系了,为何会有佛教不佛系的观点?
是标题党吗?
就乘着今天水更的机会,大致厘清一下我个人对于佛教的理解,欢迎批评指正。
今天有幸和十九姨讨论佛教和道教的一些有趣问题,譬如同质化和差异化,又譬如发展史。
作为华夏土生土长的教派:道教,其实发展到如今,已经和我们的历史、神话传说、生活变得密不可分,所以作为道教教徒而言,也有让更多人信仰的需求,但教派的整体思潮,还是偏无为,道教教众并不担心会有教派没落的危险——只要中华文明还信奉着祖先崇拜,只要统治着这片土地的人还没有改变人种,道教的消失必然不会出现,或许会低潮,但绝不会没落,这是由文明本质决定的基调。
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纽带再看佛教,作为一个外国引入的非本土宗教,佛教的危机感天生就要强上很多,因此在宗教的传播形式上,相较道教而言,更加的主动、积极。所以,作为外企,佛教的各带祖师和开院元老们做的最多的,就是走入群众,影响群众。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现代人,除了真正接触了道教的圈内、半圈内人士,对于道教的感官可能更多的一种两极分化的映像:第一类就是完全无法理解,感觉和普通人已经属于两个人种的那些神神叨叨的道士,他们会画符、捉鬼、炼丹、算命、红白喜事做道场;而另一类的映像就是,道士都是仙风道骨、白日飞升,不食人间烟火,整天研究道可道非常道,清静无为。
而对于佛教呢?
几乎所有人都能说上几句佛教用语,譬如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比如什么“阿米托福善哉善哉”之类。人们对于佛教的观感就变得非常的细节、具体,而且统一,大家都知道了他们不杀生、不吃荤腥等等。
道家学说升华宅男思想的内涵所在道教,神秘而又远离人们的生活;而佛教,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改变生活。
人们知道不顺心的时候、想要为家人祈福的时候,走进寺庙祈个福,当然,如今的道观也在履行这个职能,覆盖面却远远没有佛教广。
有几个道士在民众的舆论中广为传播?少之又少。但一说起得道高僧,大家都能随口说上一个。因此,“方丈”这个道家用词,却被大部分人当成了佛家用词,就不显得奇怪了。
假如把道教和佛教比作两个企业,道教就相当于底子殷实,产品质量过硬,不怕没落的国企;而佛教就相当于白手起家,生存欲望强烈的私企。
道教的理念是:你信我,是你的荣幸,你找到了真理,如果你不信,我也不强求,爱来不来。
佛教的理念是:你来信我啊,你看看我求财求子求福报,我到处给人送温暖,你快来信我吧!
别说,这种方法效果还真不错!
佛教靠着自己发传单、满世界喊喇叭的行为,队伍迅速壮大,甚至几度成为国教,和道教分庭抗礼。而道教也淡定,反正无论换谁当老大,你总不能否认自己的祖宗吧?在儒家思想遍布天下的华夏,这是大不孝!只要你不否认祖宗,我道教就不会饿死,顶多偶尔屈居老二,无所谓啦!我们讲究无为!
所以,生存面前,佛教,真的不佛系,但我们不得不佩服她顽强的生命力,虽然在印度本土歇菜了,但在中国这个包容性极强的地方,她终于得到了自己应得的结果。
最后说明一下,我个人对于宗教无任何歧视,本次水文,也就是有感而发,想换一个角度来看看宗教的发展史,篇幅有限、资历有限,浅薄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高参海涵,欢迎补充说明!祝大家各得大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