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天气闷热,拖着行李箱,背着堆得满满的书包来到了这座城市。
当速度可以以小时为单位突破距离的限制,总会发现起点与终点的不同。西安的阴雨浇灭了暑日的高温,身着长袖牛仔裤搭上高铁,可以预见的结果就是到达南京后大汗淋漓的狼狈。
南方言雨
大学读书似乎总脱不开南方北方的话题,当然玩笑的意义大于分歧与不理解。谈及地域,语言和气候是两个关键词。
刚到宿舍还没来得及放下行李,就被舍友询问来处。获得陕西的答案后,他的反应让我猝不及防“你说话不想北方人啊。北方人说话不是都带儿化音吗?”一时语塞,但是及时解释了儿化音的北京背景。扩大刻板印象的意义,对于儿话音的认识也算是一种吧,但是想想自己对于南方的想象似乎也带有一丝认识的偏向,例如“了呢”,接触的多了总会发现是一笑了之的误会。
来了十天,晴天屈指可数,雨下了不少。伴随下雨的却是不见降低的温度,很不适应下雨时骤然出现的闷热以及潮湿的衣服,再加上毛毛细雨,总算是感冒了。涕泗横流却仍需空调的嗡嗡作响。
南京森林
还未到达南京就听闻“先锋书店”的大名,五台山的地下车库,南京博物院的民国小街,他以不同的风格融入周围的环境。处处都在追求现代化的今天,书店总应保持一份安静与从容,坚守着城市的理性与文化基因。对于先锋书店有着商业化的批评,但是互联网浪潮之中能够生存本身就值得称赞。长期沉浸于电子书城的滚动,偶然间亲身在书店发现一本书的出版方是西北大学出版社,分秒之间就感受了作为实体存在的人的意义,外在的社会关系与个人身份认同总是在亲身传播中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若将建筑比作城市森林的肌体,那错综复杂的交通网必然是城市的血管。出门行走多次,发现南京对于自行车、电动车有着善意,多数道路都有分隔开来的自行车道,并且十字路口的绿灯时间也足够长,足够行人与自行车安然走过。城市之间的交通线理应关怀着弱势一方,使每一方都可以安然行走。但是自行车道却又不是那么平和,电动车的速度与数量令我惊讶。无论汉口路还是广州路都需要时时小心背后或者两侧,电动车的限定速度似乎并未得到执行,也总为不稳定的两轮之上疾驰的骑手担忧。
熟悉音乐的朋友介绍了李志,下载了《山阴路的夏天》,还计划着《热河》路,幸运的是,来到了南京十日,并没有从此无人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