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批评往往暗含期待

批评往往暗含期待

作者: 小冷小姐 | 来源:发表于2022-03-24 18:25 被阅读0次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则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每个人的一生至少需要经历三次分离才能走向独立,形成完整的自我。

第一次是分娩,第二次是与父母心理上的分离,第三次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整个分离的过程需要父母的协助和退出。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把生活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很难与父母进行心理上的分离,这将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成长。


抱怨的背后通常隐藏着纠缠不清的关系,以及当时未能及时疏导的情绪。

抱怨有用吗?从情绪疏导的角度看,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比一直压抑自己要好一些。但如果缺少自我觉察和外界抱持,抱怨就会成为强迫性重复,抱怨者本人也容易沦落成讨人嫌的悲催人物。


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基于多种需求,有生理需求,有心理需求,有情感需求,也许有社会需求,也许还有经济需求,各种不同的需求。所以,当你带着这么多需求走向一个人时,你就好比是个乞丐,而乞丐是无法选择的。

乞丐来什么吃什么,他无法选择。所以:不要抱怨,为什么大家都不懂你,为什么不是你想要的,为什么,为什么……与其不停追问为什么,不如选择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己去寻找上面的答案,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去向哪里。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每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特别爱控制的父母。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身为一个独立人的愿望强烈,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做好。而吃过很多亏,也看透很多事的家长,从经验出发,很想把自己人生的经验和教训统统告诉孩子,并去证明:“所有的一切,都非你想的那样。” 因此,叛逆,就这样诞生。

叛逆的表现,是不愿失控的父母和渴望独立的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而缓解叛逆的最好办法,不是当一个大包大揽、什么都替孩子做的父母,也不是当一个甩手掌柜,任孩子自己瞎扑腾。应该是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远远看着,在孩子需要时,你伸出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告诉孩子: “你不必复制父母的人生,但你值得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一块不一样的麦田。


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批评别人,有时候这些批评虽然没有说出口,但它已经在内心滋生了;我们也常常自责,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或者那样做事,让我们内心失去宁静与祥和。

这些对别人和自己的评判为什么会不断地强迫性地发生?又有什么方法让我们不去评判,找回内心的和平呢?

评判别人是一种企图改变世界,或者重新安排它以让它得到你的赞同的方法。它是能量的大出血――或者说是一种力量的丧失,你将力量给了那些你所评判的人和情境。它们占据了你的思想和注意力,它们让你入迷,就像一部占据了你的注意力的电影一样。

当你评判别人的时候,你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你的目标和你的愿望,还有最重要的,你忘记了你的感受。评判的冲动是由内在的痛苦所滋生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批评往往暗含期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ll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