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1.学习分享
1)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
2)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3)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以下是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1.自由选择
2. 庆祝
3. 言行一致
4. 滋养身体
5. 玩耍
6.情意相通
7. 相互依存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2. 日常分享
1) 昨天妈妈听说了一些关于爸爸的不好的传闻,气的火冒三丈,立刻给我和奶奶都说了这件事,我当时听说以后也明显感到自己情绪上头坐立难安,甚至有想打个电话去质问我爸的冲动。
冷静下来之后我给姐姐说了这件事,姐姐的反应倒是很淡定,她反问我:这是真的吗?我被问住了,再次看了妈妈和我的聊天记录,发现她的描述中添加了很多主观情绪,并且这件事本身根据她的猜测加工已经衍生出了严重后果,我不知不觉就被她带偏了。
于是我让姐姐给爸爸打电话去关心一下情况,我给奶奶打电话安抚了她的心情,奶奶告诉我爸爸已经打过电话解释说并没有那回事。最后姐姐和我一致都觉得这次我们应该相信爸爸。我后来也给妈妈聊了一下,发现她沉浸比较深,我也尽力安慰一番以后,对她的看法和决定表示理解了。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事后发现自己心里还有些难受,于是也找周锐倾诉了一下。我跟他说:我心里好难受。他说:不要难受,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改变的。 我听他这么说我并没有觉得自己被理解,心里还是堵堵的,但是我选择了放下让来安慰我的期待,用开玩笑的语气跟他说: 算了你别说了!我难过只会叫我别难过!我说我害怕你也只会说我别害怕,我要是说我饿了你难道也要说让我别饿吗? 说着说着我们都笑了。。。
然后这么一闹感觉自己心里也轻松了很多。面对家人的时候,我选择和他们站在一起,也选择了信任和理解;面对先生偏离预期的安慰,我选择了接受,不去指责和埋怨,毕竟在我选择告诉他的时候我也要承担他是否能够理解我的风险。总的来说,这件事也让我感受到了更多的家庭的爱和团结。
最后还想起了中途的一件小事:情绪上头的时候刚好遇到一个朋友发来微信,本来想跟她倾诉一下这件事缓解一下情绪。但是我才刚开了个头,她的连续追问和胡乱猜测让我感到她的好奇已经大过对我的关心,她也承认自己当时是以听八卦的心在等我说出来,我觉得说出来这件事她可能也不能给我很多理性的分析了,于是我给她说等我想好了再告诉你。也感谢朋友的理解,最后选择不说她也没再问。换做以前如果我可能会硬着头皮继续说出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