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分享一本书《成功,动机与目标》

分享一本书《成功,动机与目标》

作者: 砚墨01 | 来源:发表于2017-04-21 16:24 被阅读47次

写在前头
《成功,动机与目标》易读 是我15年的时候看的 现在回过头品品 仍然觉得挺好 就分享给大家~~ 最吸引我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提前嘟嘟一句,看书还是要看纸质的,好记笔记,有存在感,事后还可以翻阅,电子书只适合泛读,有什么好的电子软件吗,电子书是有利于搜索信息的)

言归正传
碎片化的嘟嘟一二 乖乖的做个搬运工~~

首先要清了那么个事实:所谓的人生赢家 成功人士不是在所有的舞台上都会赢,做到事事完美的。那是神,不是人。

从一个特定的维度来说 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日常思维模式,而就这一改变可以大大的影响你的生活。这个真心很迷人啊~~~

(一)渐进者

我觉得渐进者 如果用图表来表现的话 肯定是一个逐渐上升的曲线 可能会进三步,退两步,甚至有时会退四步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进与退来权衡自己的得与失,早早的下结论。

摘记

当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任何能力——是可以增长和发展的,你便不会把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证明自己聪明上,反而会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智力。挑战并不可怕——它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犯错误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帮助你学习的信息。(这里就是个思维模式的转换)我常常对我母亲成年后学会的诸多技能感到惊叹——那都是她小时候没有学过或没有被正规训练过的技能。我的母亲自学炭笔素描,会缝制图案复杂而精致的被面,自己设计并制作服饰,还是个园艺大师。她自己给家具整修表面。她在自家外围建了一圈岩墙——用的都是自己从房围挖出来的岩石。我不记得在我小时候她曾做过这些事。她并不是不会出错——她在学习新鲜事物的时候尤其会犯错。她早期缝的被面针脚都不严密,因为她选的花式太难了,她培育的一些植物并没有存活,有时一部分岩墙也会坍塌。不过虽然她遇到这些挫折也会沮丧,但还是从中不断学习,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最终能够成功的信念,这是因为说到画画、缝纫、园艺、喷漆和建石墙,我的母亲是个渐进论者。

(二)什么给你“动力”,“表现”还是“进步”?

我们需要追求的是我们的进步而非自己出色的表现。我们的目标应该更加来证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而非我行,自己有多么优秀 即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发展自己的能力而非侧重展示自己现有的能力。
其实我觉得说白了 就是你选择的是外人面前的表现欲还是选择对自己内心的坦诚。一个是外在驱动力 一个是内在驱动力。

摘记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对A等成绩着迷。在我教过的每个班里,都有另外一种学生——无可否认他们是少数——比起证明自己来,他们更在乎能学到什么。你一下子就能辨别出他们,因为他们和“乖乖学生”在行为上有很大不同。他们爱问问题——那些他们知道不会考的问题。他们会问当时课堂里讲的内容和几周前我提到过的某个话题有何种联系,或与他们在其他课上学的东西、电视上看到的新闻有什么关联。他们会挑战我对某项研究的见解——他们会问对某种结果是否还有另外的解释方式。这些是课后会留下问我更多问题的学生,这些会是拿着期中考试卷到我办公室想弄明白一道题为什么错而不是来争分的学生。他们想真正掌握我讲的内容:他们想进步。

心理学家把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的意愿称作“精熟目标”。当人们在追求精熟目标时,他们不因是否达到特定结果而评断自己——比如成绩全A或超越销售目标。取而代之,他们用“进步”来评断自己。我有进步吗?我在学东西吗?我前进的速度适当吗?重点不是一次的表现,而是长期表现。这种目标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与自我价值关联起来的,因为它们着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这种目标关系到你是否做出了最大努力成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证明你已经是最好的了。

当我们追求精熟目标(“进步”)时,我们比较不会因为困难和差强人意的成绩而埋怨自己缺乏能力,因为这样做根本没有道理。我当然目前缺乏能力了——我还没掌握它啊!我们会找更可控的原因。我学习够下功夫吗?我是否应该换个战略?我是否应该找个高手请教一下?当人们在追求“进步”的路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像追求“表现”的人那样沮丧和无助,他们会做出行动。他们问自己哪里出了错然后去修复。如果我的第一个考试只得了C,我会用双倍的时间并且换一种方式学习,比如用记忆卡或自己列大纲。如果我没有达到销售目标,我会认真向公司中资深的销售人员讨教。如果我的邻居对我不感兴趣,我会想想如何吸引他的注意并增强相互的了解。如果我第一次没有考进法学院,我会向法学院教授或招生办公室咨询意见,看看在重考时如何让自己更有竞争力。“进步”目标有时能带来最大的成就,因为把注意力集中在“进步”上的人很少会过早放弃。

当你努力追求进步时,你比较不会把坏事都归咎在自身无法改变的问题上,那么也就不会太沮丧。这可是好消息,因为一旦注重“进步”而非“表现”,我们就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摆脱情绪的痛苦,不做情绪的奴隶。
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即便是一个追求进步的人也有郁闷的时候。坏事就是会发生,人也肯定会随之情绪低落。值得兴奋的好消息是,每个人沮丧的方式不同,而沮丧对人的影响取决于其所追求的目标

毫不意外,我们发现追求“进步”的学生比注重“表现”的学生更少抑郁。还有其他意料之中的发现:追求“表现”的人越沮丧越无法做出有建树的举动。
如果你注重成长而非被承认与否,注重进步而非证明自己,你便不会一遇失败和挫折便怀疑自己的价值,所以你也更少抑郁,而且也比较不会停留在抑郁的状态中。这是因为糟糕的感觉会让你更想努力奋斗,于是你离开沙发,掸掉薯片渣,让自己忙起来并做得更好。

(三)被爱与安全

摘记

就在我写这章时,我的儿子马克斯刚满一周岁。在他一岁生日之际,马克斯迈出了人生第一步。而现在他无时无刻不在满屋子里蹒跚学步(也无时无刻不在摔跟头)。虽然他已经是我的第二个孩子了——我经历过这个过程,可我看着宝贝四处乱撞或是狗啃泥式地摔跟头还是不能习惯。看着他迈着蛇形快步穿梭于室内,双臂胡乱地摇摆,我就充满了担心和顾虑。我是想让他学走路没错——其实这是我作为母亲的一个目标,所以我做了各种预防措施。我买了新的毛绒地毯遮住生硬的地砖;在楼梯口和摆有锐利边沿家具的屋门口都装了防护门;马克斯可以随意爬走的房间里我挪走了所有带尖儿的东西;我让他穿带有胶皮防滑底的小鞋以增加他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如果我能找到他这个号码的头盔,那他早就已经戴上了。

我的丈夫也抱有帮助马克斯学走路这个目标,但他的教育方式与我截然不同。他鼓励马克斯爬楼梯(还有几乎所有其他地方);他在地上放满障碍物以观察马克斯是否能绕过或跨过它们。我随时会伸出双手扶稳马克斯,而我的丈夫则把手背在身后只等着看孩子自己走稳。他看到马克斯摔倒不会太过担忧,见到他征服新挑战则会异常兴奋。他总是高声笑话我对种种“护童措施”的热忱(当然,当我把更贵重的安全设施买回家时他就笑不出来了)。

我们的目标相同——帮助儿子学会走路,但我们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个目标,所以落实方式也截然不同。对我丈夫而言,帮助马克斯学走路是帮儿子成就一件事。学会走路是种成就,是进一步的成长、新能力的获取。我丈夫对马克斯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热切的期待——他等不及看到马克斯还能做什么。他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在种种进展中辅助儿子成长。

对我来说,帮助马克斯学走路是在他学习的过程中确保安全。学走路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孩子很有可能因此受伤。我在马克斯蹒跚学步的过程中充满了警惕——我觉得我的任务就是在他学习的同时确保他的安全,我想要他远离危险。
根据心理学家托里·希金斯的理论,我和我的丈夫目标相同但侧重点不同。我丈夫在帮助马克斯学走路这件事上具有希金斯所谓的“进取”型侧重点。进取目标是由成就角度思考构成的。这种目标是关于理想状态的。用经济学语言来说,收益最大化(并且避免错失机会)是这种目标的本质。当爸爸让马克斯征服楼梯时,这是在给予孩子获取新技能的机会。

而另一方面,我帮马克斯学步的目标则是“防御”型的。以此为侧重点的目标是通过对安危的衡量而构成的。它是关乎履行职责,基于“我应该做什么”的目标。用经济学角度来讲,这种目标侧重于“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住本钱。当我在楼梯口安装防护门时,我是在避免损失——防止马克斯严重受伤。

就像“进步”和“表现”目标一样,“进取”和“防御”目标也可以针对同一件事,只是体现了不同的思考方式罢了。(又是思维模式的不同,有魅力吧 哈哈哈,更有魔力的是,你是有选择的权利的)作为一名教授,我在我的医学预科生中常常观察到这种差异。你很容易就能发现,有些学生读医学院是因为当医生是他们毕生的梦想(“进取”目标),而有些学生更在意的是如果考不进医学院是否会让家人和自己失望(“防御”目标)。两种学生都很努力——如果失败他们都会失望至极,但他们的工作方式不同,战略不同,易犯的错误也不同。一种会被赞扬所鼓舞,而另一种会被批评所激励。一种会过早放弃,而另一种永远不懂得放弃。

在这章里,你将学会分辨自己主要是通过“得到”还是“失去”的角度来看世界以及对待目标的。你会看到你的选择、感受以及追求目标的方式是如何因此而被塑造的。这次不像“进步”和“表现”目标那样,我不会告诉你一种方式比另一种好。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拥有“进取”和“防御”型目标,而每种目标都有它的利弊。不过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主导目标,所以你必须能够识别它,从而做最合适自己的事。

内在驱动力

摘记

我的侄子哈里森以前极爱读书。他的母亲总是看到他蜷在书架旁津津有味地一页页翻着关于海盗或者巫师的故事。他这几个圣诞节给我的礼物愿望清单上永远是博德斯书店的购物卡。他喜欢在书店待一下午,精心选择新书加入自己的收藏。不过从去年起,除非有强行规定,哈里森很少再碰书了。讽刺的是,强行规定常常有。今年,他的一个五年级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读书30分钟,并让家长签字以证明阅读作业的完成。我的嫂子葆拉发现自从老师布置强制阅读作业后,哈里森看书时总会时不时不耐烦地抬头看表,盼望着30分钟赶快过去。曾经在没有任何奖励或催促的情况下主动看书一看就是几个钟头的哈里森现在迫不及待地做读书以外的任何事。现在在他眼中,阅读是因为他不得不读。

当葆拉跟我讲述这项强制性作业时,我真是火冒三丈。我知道他的老师是为了学生好——我很清楚让孩子读书是多么重要(和多么难),留很多阅读作业是一种解决方式。不过代价是什么?在这个例子里,代价是我侄子自然、天生的阅读动机。这个动机如果被保护和滋养,会对他一生有益。

你看,除了要选择能带来长久幸福感(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称之为“真实的幸福”)的目标以外,最强的动机和最大的满足感来自自己选择的目标。自己选择的目标会带来我之前提到的一种特殊动力——内在动力。这是一种为事物本身价值而做事的愿望。当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时,他们更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觉得一切更有趣味。他们发现自己更有创造力、做出更深层面的信息处理,在困难面前也更加坚韧不拔。总的来说,他们表现得更好。内在动力是种强大的力量,它能激励我们朝着目标迈出第一步并坚持走下去。

研究者一次次地告诉我们,当人们觉得有选择权、自己掌握着命运时,会更有动力,更加成功。在一项减肥研究中,那些觉得减肥中心人员给予了“自主支持”的肥胖病患者比觉得备受管制的患者减掉了更多体重,并在接下来的近两年内保持得更好。类似的结果也在糖尿病管理中心以及戒烟、戒酒、戒毒所中得到体现。当人们觉得自己的新年规划反映了自身愿望和价值观时更有可能坚持执行这些计划。

结个尾
不想写了 复制黏贴 复制黏贴 我烦了。总之是本好书。思维模式 真心迷人啊啊啊啊~~~~PS:这本书有提到自制力的一些问题 有趣的亲们可以去翻翻

写在最后

潜意识

我一直很好奇,如何培养自己的潜意识呢?

摘记

因此,对我们最有利的方法是将尽可能多的任务交给潜意识完成。通常来讲,习惯成自然——一件事做得越多越能被潜意识控制。大多数成年人都有这种体验:工作一天下班开车回到家之后,忽然意识到自己完全没有如何到家的记忆。在回家路上,你的有意识思维被各种事情占领……然后转眼间,你到家了。还好你的潜意识是个不错的驾驶员,它竟然还会在红灯前停住。尽管你没有刻意告诉自己“我要回家”,你的潜意识知道你的目标,所以它带领你回到家。
不过如果你没有思考“我要回家”,潜意识是怎么知道的呢?答案是,你环境中的各种线索会触发大脑形成目标:太阳落山,工作完成,坐到车里——它们都是潜意识接收到的你要回家的线索。那些和某个目标一遍遍绑定在一起的线索会在你无意识时激活同一个目标,全程把你送到自己的车库里——有时你根本不会意识到那个目标的存在。

相关文章

  • 【1月读书清单】打卡总汇

    【读书清单01】成功,动机与目标(01) 【读书清单02】成功,动机与目标(02) 【读书清单03】成功,动机与目...

  • 成功,动机与目标

    成功,动机与目标

  • 成功,如何达成年薪千万和减肥等目标?

    这周学习了一本书,叫《成功,动机与目标》,英文直译过来的书名,是《成功,我们如何能达成目标》(Succes, Ho...

  • 分享一本书《成功,动机与目标》

    写在前头《成功,动机与目标》易读 是我15年的时候看的 现在回过头品品 仍然觉得挺好 就分享给大家~~ 最吸引我的...

  • 成功、动机与目标

    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做到它,每个人都能更好的达到目标。 一、制定目标的重要原则 1、具体而艰巨的目标。比起模...

  • 成功动机与目标

    我们每年都有很多完美计划,计划最后许多都变成了愿望。然后下一年又陷入同样的怪圈。我们总是以为是自己自制力或者毅力不...

  • 成功,动机与目标

    《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的作者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跟随国际顶尖的心理学家德威...

  • 成功,目标与动机

    这本书是微博上一个大V推荐的,他是黄章晋,他读完这本书之后,成功戒掉了烟。我刚读到一半,已经很有收获,想在这和...

  • 成功动机与目标

    我们每年都有很多完美计划,计划最后许多都变成了愿望。然后下一年又陷入同样的怪圈。我们总是以为是自己自制力或者毅力不...

  • 《成功,动机与目标》

    意志 先天的意志,或者自制力,并不是成功的关键 自制力只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发挥作用,往后的行为依靠人们的“惯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一本书《成功,动机与目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md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