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午吃饭时,同事们聊起结婚的话题。领导一脸好奇问我:你回家到底相亲了没?
我:相亲了,相了2个。
接着一位同事说:你都准备在上海发展,家里安排的相亲都应该拒绝......
到了我这个年纪,还孑然一身,家里若有安排相亲,哪还敢不去啊?这话我没说,但这是我当时心理的话。
“你今年要还是一个人,就别回来了”。这是这个春节我爸甩给我的话。
“好啊”!我回答得干脆,没有辩驳。其实也无力辩驳。
罗胖在2019年跨年演讲中说:「过去,婚姻是成年的第一件事,现在,婚姻是把自己整理好后才做的事」。深得我心,我把这句话记下来,原本是想过年回家可以拿来在各路亲戚面前给自己做辩护的。最后发现,我一个字也没说出口。在现实面前,多有说服力的说辞都显得苍白,况且有些话说多了,我自己都感觉味同嚼蜡。
关于三十岁
坦白说,这个春节过得压力有点大。家人的压力自然是一方面,但更大的压力来自我自己。这可能与年龄有关。
2018年,我30岁。从29岁到30岁,数字本身没多大差别,但在年龄的视角,会有一个巨大的差别。
张爱玲在《半生缘》中说:「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是指缝之间。而年轻人,三年五载是一生一世」。
终于进入了三字头的年龄,我内心这样感慨,偶尔期待着能发生点什么。这一年,看起来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但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少了一些彷徨,多了一些笃定,还有一些执念在动摇。
看过007写作社群一位笔友说:30岁后,因为更懂了,所以遇到对的人的可能其实更大了。我深感认同。
几个月前,有朋友聊起“不惑、知天命”,我感慨:古人对年龄的划分还挺科学的。三十而立,虽然没立住,但确实在这个年纪豁然不少。
这一年,寻寻觅觅,我做了好多尝试,希望能活出最大潜能的自己。但一年下来,当我回过头看,我发现对自己是有些失望的。
失望是因为没有活成自己预期的样子。但我学会了接受,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记得在我工作的第二年,我的领导跟我说,等你年纪渐长,尤其是到四十岁后,你会发现自己对一些事是无力的。我庆幸自己在30岁这一年已经感受到了。
接受之后,我发现自己反而更坦然了,可以心安理得的保持自己的节奏,而不用去追赶现世的洪流;发现过去无论是对自己的期许,还是对生活的憧憬,其实都不是非常的脚踏实地,就只是靠想事过日子;发现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更多了,可能性更多了,对未来更有期待了。
关于改变
2018年1月7日,我加入007写作。从做出这个决定到报名交钱,一气呵成,前后应该不超过10秒。写作一直是我想做的事,而且在2017年初就有朋友推荐我加入。当时之所以没加入,是因为“没看上”,写作本来就是一件随性的事,为什么还要交钱让人来监督?不可思议。2018年自顾自这样毫不犹豫地加入,是因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到了,不再认为写作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一件必须去做的事。
要影响别人做一件事,你得先把这件事做好,或者说你得先做好一些事。要改变自己去做一件事,你得自己本身具备足够的认知,或者得看见让你信服的引路人。
改变很难,但我们还是常常不遗余力想要去说服别人,且常常因为说服不成功而懊恼。我自诩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好像从小就深谙“改变自己所能把控的”的道理,不太会把期许放在别人身上,也不太会有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的想法。
尽管如此,我发现自己依然会陷入这样的执念。我妈是一个极度悲观的人,60多岁的人,还是凡事都想不开。家人对她的开导,没用,她始终活在自己的负面观念里。这个春节,我又再三开导,道理真是掰开了揉碎了讲,没用。每次说的时候我都有种强烈的无力感:为什么就是油盐不进呢?
虽然每次事后我都能够理性抽身,告诉自己:你已经做到了,剩下的不是你能把控的了。但当重新进入这个模式,我就会有那种恨不得给我妈洗脑的我执。
说了那么多道理,我妈丝毫不为所动,可能是我做到的不够好,身上的能量还不足以让她看见光亮。有点欣喜的是,昨天在电话里,我妈突然对我说:你现在懂得多,要好好教教我。
每次在家,没什么事的时候,我总习惯做我妈的小跟班。她走哪里,我就跟着去哪里,她做事,我就跟在她旁边,有时候聊天,有时候就安静地待着。
有次在聊着聊着,我妈突然概叹:你要早点结婚就好了。我愣住,然后假装自若,低声说:要不我将就将就好了。
本来是情绪上头的话,想着在那个当下能给我妈一点希望与安慰。没想到我妈急声呵止:不要,要找就得找合适的,我希望你过得好。
曾经我妈也很不靠谱地给我介绍过一些人,让我无奈地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亲妈,为何想女儿结婚不是因为希望她幸福,而是把它当做自己的任务来完成。
但现在我发现我妈有更懂我。这个春节,我亲耳听到我妈在电话里如何推掉一个介绍人,说不合适。
我并不是一个外向的人,内心羞于表达自己。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呈现自己,也是因为认知到了:我不想再独自一人,我想找到你,共同成长,彼此赋能,进化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年前,一位男生飞到上海,跟我见完第一面说:咱们回去领证吧!我退缩了。当他后来再跟我说:以后得生2个小孩。我拒绝了:不行,只能生一个,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带小孩不得把人耽误吗?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一年前,我跟身边好几位朋友说过自己恐惧进入家庭生活。我害怕丧失自主以及失去自我的边界,害怕对别人负不了责。
但这个春节在家,当我二姐跟我聊小孩的教育时,忧心自己从家庭的层面不能给小孩很好的引导,会影响他们的成长。我能清晰感受到内心的声音:我现在倒觉得我对教育小孩有一点信心了。
回来上班的前两天晚上,我跟二姐都聚在大姐家玩。晚上我们俩与外甥女共睡一床。外甥女很难得主动与我聊起她的学习,我便很积极地回应她,并且以过来人的经历跟她分享了一点想法。可能一说多就容易被小孩当成说教,外甥女很快就没有回应我。当我意识过来问她是否睡着时,她支吾了一声算是回答。没想到这个时候二姐说话了:我听了,说得很好,我记住了,以后小孩教育我会参照。
原本是无心之谈,没想到后来被二姐多次提及有用。我想我不仅有这个意愿,也有这个信心了。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带来改变。想要做成一件事,那就自己去努力。想找到你,我就站出来让你看见。
关于社交
2018年,我的微信好友最高达到1千多。在我整理一次后,还剩800多。
本没觉得有什么,毕竟我知道朋友圈中好友数有几千甚至达到上限再开新号的人不在少数。直到年前一次与同事聊起这个话题,领导惊诧我一个人在上海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同事唏嘘这么多人的信息我怎么看得过来!我也反思这些人与我的关系!
有些人既没见过面,也没说过话,有些人扔过一个自我介绍就再没其他......可是为什么会加这么多人?
有时候是碍于面子,线下见面聚在一块,大家相互加,不加觉得难为情。
有时候是被认可的社群成员加,有些人加了之后会做个自我介绍,或者给你打个招呼;而有些人加了之后什么也不说,然后你就在朋友圈经常能看到对方的信息,比如ta是做什么的,有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服务。
不得不说,这些主动加你的人,大概率不是想把你发展成人脉,而是想把你变成韭菜,收割你。
就算你比较理性,清楚自己的需求,管理好了自己的欲望,没有进入那么多圈子,但面对那么繁杂的信息,你的注意力依然被收割了。
那个下午,我花了几个小时,把微信做了一次大清理,将微信好友降到了200多人。但即便这样,我能聊的也就寥寥可数。
减少无效社交,增进强联系,这是我给自己定的微信好友管理原则。
如果有不认识的人加我,我会发一段话,告诉对方我的想法。彼此达成共识之后,我会提出交换自我介绍。在这之后,如果双方还能够持续进一步沟通,我会把你作为好友定期问候。但如果不能持续交流,我会知会你,并把你删除。
最近我已经这样做了,并且发现这样做的效果还不错。我主动跟每一个加我的人去聊,了解每一个加我的人的目的。同时从他们身上获得一些新知,了解一些新的职业。
精力有限,建立有效的社交。朋友圈里有再牛的人,如果他于你而言只是一个符号,还不如一键删除。先学会脚踏实地,再来仰望星空。
让我羞愧的是,以前每当有机会认识牛人时,我内心都会雀跃一番:哇,对方能够给我怎样的指点。这样往往一开始能够蹭到一点帮助,但不可持续。我因为不理解而感到失落,内心故作清高:牛人不也就那样,承诺过的事也不兑现!
得到专栏作者王烁说过:搭关系,不要想别人对你有什么用,要想你对别人有什么用。牛人不是烂好人,牛人看的是互利共赢。如果你不能给予牛人价值,那这段关系就会破产。
做一个对别人有价值的人,主动去付出。别人对待你的方式,便是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当你失落为什么自己写的文章没有人看没有人点评时,可以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去看别人的文章给别人反馈;当你觉得别人对你不够热情时,可以先看看自己是如何对别人的。
关于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越来越认可这句话。选择是对方向的确定,如果方向都不对了,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
可是怎么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指导生活的算法》这本书介绍了一种方法,叫“37%规则”,就是把做选择的过程分成两段:
前37%用于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后63%选择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的第一个方案。
理论本身只是一个参考,具体可以指导我们的是:做决策,至少分成两段,第一段寻找标准,第二段做决策。
用在找对象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你不可能找到方方面面都符合你预期的人,所以必须做出取舍,思考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什么对自己次重要。然后盯着重要的,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对方只要满足最重要的一条就足够了。
凡事讲究方法,方法背后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这一年,开始接触到“系统思维”。我自己给它下了个定义:系统思维就是能够凌驾于事情本身的杂碎,能够看到事情的源头且有从源头开始探寻的耐心的思考方式。
当你从源头开始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是最容易发现最优解的,不会陷入琐碎,也不用再纠结是用plan A还是plan B。极简化问题,少让自己做选择。
本篇是以文会友,下面再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想找到你,协同进化成为更好的自己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也许你认同,也许你不认同,都没有关系,求同存异,任何观点我们都可以交流~~~
真诚地写下这些文字,我鼓足了很大的勇气。张德芬老师说: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大声喊出来。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我不确定这篇文章之后会发生什么,但我能确定,如果我什么也不写,什么也不做,那一定什么也不会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