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大,还是变强,这是一个问题。
流行的东西往往有骗人的一面,都在说什么“小而美”,我认为纯粹是扯淡,至少在现在的历史时期,小而美是平庸和不思进取的代名词,几同于失败的借口。
联想很大,但它也很强;华为也很大,但它也更强。
这是关键,公司变得大而强才是王道。
公司物理面积可以小,人员可以少,但业务规模要尽可能地大。
人穷志不短,小公司也要有鸿鹄之志。
在华为早期,任正非就对部下夸口:在全球通信市场上,华为要三分天下。
员工们哄堂大笑,老板你可真能吹啊。
孙正义在刚创立软银的时候,只有很小的办公室,两个员工,但他第一天就给这个再小不过的公司定下了目标:公司营业额5年要达到100亿日元,10年要达到500亿日元。。。
结果是仅有的两名兼职员工被吓跑了。
还有马云,在除了梦想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喊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口号。
。。。
为什么说这些呢?
因为是老板的心气、心量、格局和器宇,决定了公司的命运。
人的天性是追求更好更强,而追求更好更强何尝不是公司的天性?在物竞天择、激烈竞争的市场当中,不变强的公司只有淘汰出局的下场。
而老板的志向和愿景,决定了你的公司所能吸引、容纳人才的局限。
晨兴资本的刘芹说过,不管你有多优秀,你都要尽可能找到你身边你能找到的最优秀的人。自己很强还能欣赏别人很强以及有能力把最强的人聚集起来,这个就叫领导力,这是和战略相关的,为什么呢?你要说服一个很牛的人,他自己都野心很大,如果你的 Vision 不是足够大,甚至是不比他更大,我觉得人家加入你是有病。
如果刘备想的只是在乱世做个富家翁,关羽、张飞会拜他为大哥?如果他一心想在谋略上强于诸葛亮,刘备又岂能三分天下?
人对了,事才能对。天下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公司起始,要做减法,首先人能用一个,就不要找两个。要尽可能找对的人,就是找到在某方面强于你的人,然后工作的效率才会高,公司发展才能快起来。
资源本来就很少,所以必须集中有限的资源在一个点上,集中火力,轰开市场的一角,先活下来,然后在横向扩张,扩大占有规模。
这是兵法正道。
而愚蠢的作法,莫过于志小心小,注重形式,忽略本质,在管理和制度建设上投注太多的成本。
一般来说,百人以下,市场规模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管理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除了人为的制造出问题和成本以外,屁用都没有。
业务,业务,业务,三年之内,除了业务之外,其他的都不要分心。
小公司不要学大公司那样搞,你的优势就是船小好调头,就是反应快,若你非想学人家去装逼,只会惹人笑话。
有业务才有粮草和弹药,才能活下去,才有上场的机会。只有你的根基打好了,公司才会值钱。
而公司的增长、变大变强,靠的只有是核心团队。你看马云把阿里做到了世界级,身边也还有自己的十八罗汉护持。
所以说,不要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老员工才是公司的本钱。
但有些老板就是想图新鲜,觉得老员工的作用有限,因此宁愿高价找新人,也不想增加老员工的收入水平。
美其名曰,必须一视同仁,给一个加了,其他老员工也会要求加工资,再说,老的不去新的不来,公司又能开启一个新周期。
对此,《财富》杂志给算了一个成本账:
“一个员工跳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离职人员工资的93%到200%;
一个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需要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
此外,企业招新员工所花费的招聘费,相当于一个员工4个月工资;即便如此,企业招聘一个新员工,依然存在超过40%的失败率。”
只算小账,不算大帐。何其不智。
情怀和利益,是公司最底层的运转逻辑。
公司承载的是产品和业务,而推动产品和业务的又都是具体的人。因此,谁的人效机制更先进,谁的利益分配更符合各自的实际价值,谁的公司就会有持续性的发展。
“理想和现实利益之间的关系,就是我有我的理想,你有你的理想,我们互相尊重。如果你想把我的理想,纳入到你的理想体系中来,可以!请用利益来说话,用利益的方式尊重他人!”
老罗如此告诫道。
商业自有逻辑,不以个人的好恶和意志为转移。如果为注定错误的结果而努力,那才是对宝贵人生的最大浪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