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见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鲁迅
电视公益广告里有一位这样含辛茹苦的母亲,一直在说“等你长大了,我就享福了。”“等你工作了,我就享福了。”“等你结婚了,我就享福了。”最后是孙子坐在奶奶膝盖上天真稚气的说:“奶奶,等我长大了,你就享福了。”这个公益广告的初衷是希望子女能多付出点时间给母亲,不要让母亲的等待成为遗憾。现实里也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母亲、父亲,在子女的生活里扮演遮风挡雨的大树,甚至承受了很大的生活压力以求让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曾经说:“等你将来上了大学,爸爸的日子就好啦。”那时候年幼的我不理解什么是大学,也不明白为什么要等好远的将来爸爸才能过好日子,为什么现在不是好日子,怎样才是好日子呢?渐渐的,我上了中学,也明白了父亲的辛苦,他一个人上班养活全家,除了经济压力,精神压力也是有的。我上中学的时候弟弟也开始上小学,而母亲是不上班的,要照顾一家大小的日常生活起居。父亲拿到固定的薪水,母亲则负责精打细算并尽量节省下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母亲的口头禅中有一句是:“我这辈子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她这样说带了些许夸张成分,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父亲在机关工作,还算稳定,母亲没着过什么大急,当然养育孩子还是有不少操心的地方。她之所以碎碎念给我们听,我推测其动机有二,一是让父亲和我们都能肯定她的价值,二是希望鼓舞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让她过上“好日子。”但是,这样的话语其实有自我暗示的意味,母亲在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对理想破灭后的无力感以一种自我催眠的方式“合理化”,推出的结论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我成了牺牲品。这样的结论,无论客观与否,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是双向消极的。一方面对母亲而言,她失去了欣赏生活乐趣的心情,将自己放置在牺牲品的角色里是不允许”开心“的,因此一切生活中本来显而易见的快乐,值得欣赏的东西,获得的他人的善意与温情,阶段性的收获或进步,统统被人为忽略掉,然后放大了家务的繁重,经济的压力,夫妻关系中的摩擦,子女教养的琐碎,等等问题。
你想看到生活的美,生活会将美以绚丽多姿的形态展现出来,当你对生活的美视而不见,一个墨点也会黑暗了整个世界。另一方面,这样的暗示也让家人们内心负累,父亲已经很勤奋的工作,上缴全部收入,非常听母亲的话,但依然难得母亲欢心,而我和弟弟在家里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又招来长篇苦情诉说或者厉声呵斥。长大后的我们依然很无奈,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自己做的再多也不够多,做的再好也不好,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母亲开心。
我不是说生活里没有挫折和困境,而是过分放大挫折与困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会让人失去真正的幸福机会和幸福感受。我当然希望母亲快乐,也尽量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来帮母亲调整心情,但母亲习惯了过去几十年的自我暗示,她始终不承认自己幸福,她所拥有的健康、财富、儿女长大成人,丈夫耐心体贴,统统不算幸福。其实,她当然也是有自我满足感的,掌管家庭经济大权,家里的一切大事她说了算,丈夫和孩子都服从她的决定,她之所以口头否认幸福,只是为了更牢固的维系她拥有的这些“权利”,并继续享受因此而得到的满足感、成就感,这难道不是幸福感的一部分么?没人会主动过不幸福的生活,还一过几十年,之所以坚持某种生活方式,就是在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幸福,现货或者期货的幸福。
鲁迅是我喜欢并尊重的作家,他的那句关于幸福的名言也许是他个人的真心感受。恕我不得不现实的去理解,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可能没有高尚到牺牲自己去成全大众,牺牲自家去成全大家,对一般人而言,只有在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上才能这样的不计较,甚至主动牺牲自我。比如母亲舍不得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父亲辛苦的工作供养家庭,比如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把孩子留在老家,这些为人父母者当然也想家,也知道分离的痛苦,知道工作的艰辛,可是他们的信念就如鲁迅先生所言——为了别人过的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见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这个别人,特指所爱之人,所关心之人,可能是父母、子女、伴侣或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当下忍辱负重以求未来功德圆满的价值观很受追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艺术作品赞颂付出与牺牲的原因,间接在歌颂爱的“无私”“伟大”。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所谓忍辱负重的生活方式所追求的幸福,自然好比是幸福期货。而期货的价格却未必是完全可期待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亏损破产了。幸福账户也是一样,就算忍辱负重是为了获得最终的幸福,但也未必一定能获得。很多条件因素都在变化之中,如果不学会享受过程中的幸福,只单纯追求最后期货变现的刹那,那么输赢皆有可能,赢则五十分,因为已经辛苦了漫长的过程;输则零分,因为过程、结果两头不开心。而如果学会享受过程中的幸福,那么赢则一百分,因为过程和结果两头开心,输则五十分,起码过程是快乐的。如此一番比较,不是高下立判么?
所以,忍辱负重的幸福观更像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以为种下了今日的苦,就必然能收获明日的甜。实际上是,不管明日甜不甜,今日的苦却是无可更改的了。比如那些留守儿童长大后,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没有母亲的拥抱和父亲的笑脸,没有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晚餐和假日休闲,没有睡前故事,也没有烦恼倾诉与心理支持。这些又是怎样的成功才能弥补的呢?固然有一些人确实是生活压力巨大不得不留下孩子外出打工,固然城乡二元结构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面对这样的现实环境,身为父母者还是需要尽可能的权衡并兼顾。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动机与行为之间关系复杂。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但外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
忍辱负重的另一个原因是完美主义,即永远认为完美在下一刻,在未来,成功是刹那,99分的艰苦换取1分的欢乐,如果此前出了叉子,则99分白废,1分也成泡影,但是,如果99分本身是快乐的,那么无论最终的1成功不成功,快乐不快乐 ,起码前面已经得到了99的快乐。99的快乐是过程,让人有目标感、成就感、价值感、快乐、有兴趣、有效率、那么最终1分是蛋糕上的樱桃,是额外的奖品。
实际上,相比较消极的忍辱负重的幸福观而言,积极的幸福观更能事半功倍。难道幸福与责任冲突吗?追求快乐是自私吗?当下的积极乐观可以让成功与幸福双丰收,因为幸福感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
自信、整洁、勤劳、自尊、乐观的妈妈,宽容、幽默、真诚、努力、热忱的父亲,是孩子的阳光;而忧愁、抱怨、苦情的妈妈,暴躁、粗糙、颓唐的父亲,也是孩子阴霾的天空。
幸福感生产力的传导效应举例:快乐的妈妈→快乐的孩子→快乐的父亲→快乐的家庭→快乐的生活。一个家庭里,如果妈妈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懂得欣赏当下的,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勇气和幽默感的,则孩子们会第一时间深受感染。妻子和孩子们开心、快乐、有热情,也会让父亲觉得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值得,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奋斗是有动力的,而父亲的能量满满和信心十足也会反过来鼓舞孩子和母亲。
在工作中也同样如此。充满积极能量的同事关系、领导关系都会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发挥人的潜能。踢猫效应则刚好相反,滚动的坏情绪和冲动行为造成一系列的伤害和损失。
你追求财富、知识、成功,才能帮助别人拥有财富、知识、成功;若你自己一无所有,又如何帮助别人呢?心有余而力不足,说的不就是这样的尴尬吗?所以,要想拥有幸福的未来,今日的起点就应当从珍惜眼前的小幸福开始;如果希望所爱的人能幸福,也要从自己先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并主动传递出幸福的小能量开始。
如果说让自己开心是自私的话,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自私也没什么不可以。爱自己,让自己开心是人的本能,这并不违背道德;违背道德的自私是指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
幸福训练:
幸福注意。注意是心里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而非心理过程。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这里的注意训练仅指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你注意怎样的世界,就将身处怎样的世界。——例如,你买了辆车,是什么品牌的,然后你在大街上就会发现到处都是这个品牌的车;当你有了孩子,自然注意力更容易被孩子吸引,公园里,小区里,商场里好像忽然多了很多孩子。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多注意美好的、积极的、正向的、乐观的,加强抗干扰能力,集中精神和能量于与幸福相关的事物,春天多赏花,大风天能欣赏落叶飞舞,对他人也多看优点,总之是在光明中享受光明,在黑暗中期待光明,但也享受黑暗。
关于幸福注意的训练很简单,那就是随时随刻发现美好的事物,暂时忽略另人不快的一面。比如孩子浑身泥巴的跑回来,你首先要庆幸孩子是活蹦乱跳的自己跑回来的,好过衣服整齐干净的被人抬回来;比如晴朗的天空忽然下雨,你可以把注意力转向被洗的干干净净的树叶和街道。我自己经常这样奖励自己,不管当前遇到怎样的困境,也抓住很多时机注意欣赏让我舒心的事物。就像随时给自己的心情吃糖,这些免费的甜蜜就是一个个小幸福的氧气泡泡。我的孩子在离家五百米远的学校上课,再过几个小时就放学了,回来吃我做的点心;我的猫肥头大耳,每天晚上趴在我脖子边上打呼噜;我的爱人总能出其不意的幽默,让我忍俊不禁;我的阳台上有几盆花正开的茂盛,不开花的也绿意盎然;我的时间总能自由安排,每天至少有八小时可以做喜欢的事,看书、会友、听音乐、做瑜珈,或者发傻呆。当然不是没有烦恼和压力,有,有很多,但幸福的氧气泡泡会帮我去积极面对,想办法解决。
现在,请你在下面写下你生活中的小幸福吧。多注意那些小幸福,让生活充满幸福能量的氧气泡泡吧。
(欢迎关注作家李媛媛,请多指教,谢谢!)
网友评论